冬阳初升,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渐渐热闹起来,一艘满载新能源汽车的货轮整装待发。两年前,随着滚装外贸航线的开通,这片昔日的滨海渔村正加速发展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汽车城。
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的深汕合作区,由深圳市主导建设管理,合作区的快速发展,与法治护航密不可分。2023年出台的《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是全国首部明确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解决了法律主体不明确、授权不充分等问题,为“飞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这是广东法治建设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的成功案例。
记者从广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近年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坚持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以高水平法治服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夯实法治根基
“我从佛山坐地铁到广州上班,十几分钟就到了,根本没有跨城的感觉。”在广州工作的周小姐表示,去年在佛山定居后,一直无法定义自己属于新佛山人还是新广州人,“说是湾区人可能更确切”,她笑着说。
今年国庆节前夕,广州东环城际开通运营,广佛“双线网通勤时代”也随之开启,“地铁+城际”加快实现广佛“15分钟交通圈”的背后,是法治的默默推动——全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协同立法法规在佛山、广州相继施行,为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提供了示范。
为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个性化规则需求,广东深化运用省市“1+N”协同立法新模式,除了出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广州与佛山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还推动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5市协同出台粤菜产业发展相关条例。
良法是善治的根基。广东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省委常委会会议及时审议年度立法计划和重点项目。修改《广东省地方立法条例》,强化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
2021年至2025年5月,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70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256件;省政府新制定政府规章26件,修改省政府规章39件次,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出台规章260件。
法令行则国治。5年来,广东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推动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组织年度法官检察官初任及逐级遴选工作。制定全国首个涉标准必要专利裁判指引,率先在省级层面确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修复管理人制度;率先探索统一规范刑事案件基本证据收集、移送、审查,刑事罚没涉案财物上缴和处置管理办法获财政部推广;深入推进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省级平台实现全流程、全案由运行。
在司法领域,2021年至2025年5月,全省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286.1万件,审结案件1224.6万件;2021年至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案件158.3017万件。司法质效和公信力不断提高。
树牢法治信仰
6月5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法庭座无虚席,来自广东省落实普法责任制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干部、省委党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市厅组干部进修班学员共170余人在这里旁听庭审。
“每年组织开展旁听庭审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与依法行政能力。”省委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奉法者强则国强。5年来,广东坚持紧盯“关键少数”,以各种形式精准组织开展学法活动,不断提升领导干部与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广东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出台关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实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覆盖,打造“政民互动”式非现场执法系统,率先建成广东省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打造标准化数字执法平台的经验做法成为全国样板。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复议职责全面规范有效整合,率先打造行政复议“六种能力”,率先开展行政复议官试点。
2021年至2024年,广东全省行政执法案件达5.38亿宗,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仅0.013%。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制度机制取得积极成效。
“以执法促普法,以普法强执法”是广东推动执法与普法“双效合一”的重要举措,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机制获全国推广。
2021年,广州市推出全国首个新媒体执法直播节目《谁执法谁普法》,让执法现场成为生动的普法课堂,同时将执法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视野。
在东莞,“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增设“管理服务对象访谈”环节,将评议的“话筒”直接交给普法受益者,同时通过直播接受全民“云评议”。
在江门,“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搬到开放的公共场所举行,被评议单位除了公开接受评委打分,还现场回答群众提问。
法以砥焉,化愚为智。通过线上线下多措并举,广东推动普法“无死角”全覆盖,树牢全民法治信仰。目前全省共有22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省“法律明白人”突破11.8万人。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不断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
“公司商标在海外被注册了怎么办?”“与国外企业发生合同纠纷,可以在国内申请仲裁吗?”今年秋季广交会上,“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摊位前挤满了中外客商。这是广州涉外法律服务团连续第5届进驻广交会,服务团会集律师、公证员、仲裁员、调解员、域外法查明专家等专业力量,为参展商提供全链条公益法律服务。
展会之外,各地因地制宜,将涉外法律服务精准送达企业。如,“中国灯饰之都”中山,搭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联络平台,依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监测机制,实现精准追踪和实时预警。“中国侨都”江门,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高效化解涉侨涉外矛盾纠纷。
为高质量护企“出海”,广东还提供贴身涉外法律服务。广东省司法厅联合省商务厅组建省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律师团,支持律师参与“粤贸全球”展会,随参展团走出国门。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在涉外法治建设上一向领风气之先。如,率先在省级层面召开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建设三个一流、打造一个平台”,即建设一流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一流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打造涉外法治建设综合平台。涉外法治建设会议已连续3年召开,一年聚焦一个主题,稳扎稳打推动目标任务逐一落地见效。
5年来,广东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制定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广东省司法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建立了粤港澳三地法律部门联席会议,率先在机制上进行对接,目前已召开会议6次,其间分别签署法律合作安排文件,“1+N”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日渐成熟。深化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工作,深化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截至2025年10月,全省共有620多名港澳律师取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
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广东印发《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
广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24年,广东GDP迈上14万亿新台阶,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截至今年9月,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超过2000万户,居全国第一。2022年以来,广东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法治,正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