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因相邻通行问题争执不下,十余年积怨难消,近期冲突再起。广东省兴宁市综治中心迅速统筹法院、镇政府、司法所力量,联合“叔公头”7小时集中攻坚,促成双方签订协议,兄弟隔阂终得消融。这是梅州市将客家文化融入平安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的有力见证。
青山叠翠,围屋炊烟。在粤东北的山水间,千年客都梅州以法治为基、文化为魂,通过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一场提升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
筑牢“主阵地”
从“多方奔走”到“只进一扇门”
“以前反映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来到综治中心,所有问题都能‘一站式’解决。”大埔县居民李先生因用水问题与邻居产生纠纷,在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协调下,矛盾最终化解。这样的故事,已成为梅州基层治理的日常。
梅州市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视为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并列入“十五五”规划重点推进。近年来,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推动全市综治中心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跃升。
梅州构建起市县镇三级上下联动、一体化运行格局,形成“前端研判—中端联动—末端督办”的闭环管理机制,结合“围屋家访”等工作方法,推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实现问题发现于前端、矛盾化解在基层。
目前,梅州8个县级综治中心已于5月底前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11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大埔县将中心迁入政务大院独栋楼,规范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打造“一厅十二室”布局;兴宁市创新推行综治中心与“信访超市”合署办公,促进“常驻、轮驻、随驻”与“吹哨报到”机制协同发力。
今年1月至10月,梅州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13732宗,成功化解12422宗,化解率超过90.5%,真正成为百姓身边的“矛盾终点站”。
打通“全链条”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今年4月,21名江西工人在丰顺县种植桉树后遭遇欠薪,丰顺县综治中心接报后,迅速组织常驻的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单位人员协同处置,促使承包方当场达成支付协议并部分兑现。“没想到效率这么高!”工人们由衷赞叹。
梅州的平安建设创新,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整合,更在于机制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协同。
资源集成,变“分散发力”为“协同作战”。公、检、法、司、信访等力量常态化进驻综治中心。梅县区创新汇聚14个部门及群团组织,将分散的调解资源“拧成一股绳”;蕉岭县推动综治、多元化解、心理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四体融合”,13个部门同堂办公,打造高效“一站式”解纷平台。
流程再造,变“多头奔走”为“一网通办”。依托“粤平安”平台,构建“受理—研判—分流—调解—督办”线上闭环体系。梅县区实行10个工作日限时调处,对复杂问题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组团式”攻坚克难。
情理交融,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各地广泛推行“围屋家访”“榕树下议事”等机制,推动干部力量下沉。平远县八尺镇实施“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村民议事日+干部直联日”的“中心4+”模式,今年已通过走访解决群众诉求451件。蕉岭县蓝坊镇综治中心通过先期摸排,联动多方力量,成功化解涉及110户农户、长达四年的土地租金拖欠纠纷,赢得群众“有问题找综治中心”的真诚信任。
赋能“治理网”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研判”
近日,丰顺县综治中心通过“粤平安”大数据平台,敏锐预警某工程项目存在欠薪风险,主动介入,与人社、住建、公安等部门协同,推动总包单位代付181名农民工工资,将纠纷化解于萌芽。
科技赋能,让梅州的平安建设更加精准、高效。梅州着力推广“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应用,并完成与公安社区警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梅江区全面依托省级“粤平安”系统,实现对矛盾风险的动态感知、科学研判和高效处置。自5月24日全省系统试运行以来,该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199宗,办结190宗,办结率高达95.48%。
丰顺县以实施“慧治理 平安翼”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探索信息向综治中心全量汇聚,实现各类数据全量掌握、闭环流转,成功调解多宗复杂民事赔偿案件。
为助力基层警务减负,梅州制定印发《梅州市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工作机制(试行)》,推动实现各类矛盾纠纷与社会治安数据信息的全量汇聚与闭环处置。在兴宁市永和镇,“智慧永和”系统实时监测56个森林防火点、484台烟感装置和133路视频画面,一旦发现隐患,系统即时告警、智能派单,实现从“人力巡查”到“智能防控”的转变,切实守护百姓安全。
用活“客家韵”
从“刚性裁决”到“温情化解”
在大埔县百侯镇,一起因修路引发的土地纠纷被引入客家祠堂调解。双方当事人在叔公头、理事会成员主持下,秉承“敦亲睦邻”祖训,共饮清茶,在心平气和的沟通中消除对立,达成和解。
今年6月,《梅州市人民调解工作规定》正式施行。这部规章鼓励将家训谣谚、乡贤调解、“擂茶议事”等客家文化元素融入调解实践,着力营造“客家事客家解”的和谐氛围,标志着梅州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梅州平安建设最鲜明的特色,正是在于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治理效能。平远县八尺镇深入挖掘本地先贤程旼“以德化人”的传统,将文化精髓融入乡村治理。在瑞梅铁路牛坪隧道项目推进过程中,村“两委”干部联合村民理事会成员,运用协商方式妥善解决便道用地问题,既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进度,又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实现互利共赢。
从文化融入立法到智慧赋能治理,从机制协同创新到资源高效整合,梅州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关键支点,撬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苏区之城,凭借坚实的法治根基与温暖的人文关怀,探索出一条独具客家特色的善治新路,为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保驾护航,为万家灯火增添安宁与幸福。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