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徐显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中央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司改办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第五六七八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 文章目录 一、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五大基本经验 1. 党的领导:政党整合型治理的根本保障 2. 法治基石:回应型法治的范式跃迁 3. 体制创新:“七要素”治理框架的系统集成 4. 机制创新:四大治理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5. 基层自治:“枫桥经验”等治理模式创新 二、中国之治的理论升华与经验启示 1. 对传统西方范式的突破 2. 大国治理的通用范式 3. 治理现代化的张力平衡 三、中国之治经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长摘要 在全球治理陷入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的困局时,中国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治理智慧?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发表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5期的文章《论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五大经验》给出了强有力的答案。 第一大经验是党的领导:政党整合型治理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通过“五子登科”的治理智慧,即“笔杆子”凝聚共识、“枪杆子”捍卫政权、“官帽子”选贤任能、“刀把子”维护正义、“钱袋子”调控经济,实现了对国家核心领域的全面领导。这种整合型治理展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既能着眼长远制定发展战略,又能在危机时刻迅速凝聚力量,这是西方多党制难以企及的治理效能。 第二大经验是法治基石:回应型法治的范式跃迁。不同于西方“控制型法治”,中国法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型法治”,通过“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双轮驱动,既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又以平安环境为法治落地保驾护航,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大经验是体制创新:“七要素”治理框架的系统集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这七个要素相互耦合、彼此支撑。这一框架既避免了科层制的僵化,又防范了多元治理的失序,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四大经验是机制创新:四大治理方法论的辩证统一。系统治理统揽全局,源头治理防患未然,综合治理多措并举,依法治理坚守底线。这四大治理方法论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治理工具体系。 第五大经验是基层自治:“枫桥经验”等治理模式创新。“地方试点→经验提炼→制度推广”的基层先行先试模式,构成了中国之治的底层创新逻辑,让中国治理充满活力。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这五大经验,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完整体系。它们突破了西方传统治理范式,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仅在实践上为中国持续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支撑,开创了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也为世界社会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与有益借鉴。 全文与引用

引用本文: 徐显明.论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五大经验[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5):390-395.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