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芷汀兰,水平如镜,漫步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四围涌之畔,看碧水静静流动,听树梢鸟鸣啁啾。置身此景此境,很难让人联想到,半年前这里竟是一片黑臭水体,水面布满黄色漂浮物。
四围涌水质的蜕变,得益于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开展的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今年年初,该院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开展了深入调查与法律监督工作。
“这条河涌的污染问题持续好几年了,我们村通过多种渠道反映过,有关部门虽然有所行动,但一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白蕉镇新二村一名村干部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四围涌的污染整治如果只是针对水体本身,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转机出现在今年1月。当时,斗门区检察院正在开展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及“平安夜访”工作,检察官来到新二村,组织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座谈,征集水环境污染线索。
“尽管我们对四围涌水质变好并不抱多少希望,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检察官反映了情况。”这名村干部说,当天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反映四围涌流域“白蕉海鲈”预制菜产业园长期违规排污导致水体恶化的情况,检察官认真进行了记录。
“四围涌是珠江流域磨刀门水道河流支流,与珠海供澳水源保护区相连,水体污染对渔业养殖和水源保护都会产生威胁,因此接到群众反映后,斗门区检察院高度重视,立即开展调查。”该院有关负责人说。
检察院办案组通过实地走访,调取12345热线数据、“白蕉海鲈”预制菜产业园企业入驻情况、排污许可证和排水许可证办理情况以及污水处理情况等材料,发现园区部分企业存在无证或不按证排污、排水行为,同时,园区还存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排污管网建设不完善以及信访投诉解决不及时等问题。
“经核查,办案组发现园区排放的污水导致约1.7公里河道形成黑臭水体,不仅破坏了珠江流域水环境和供澳水源安全,影响沿岸约210户居民及周边养殖户的正常生产生活,还给‘白蕉海鲈’预制菜产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该负责人介绍。
为有效化解区域矛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白蕉海鲈”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斗门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制定方案,对四围涌水环境治理问题开展法律监督。
一方面以诉前磋商明方向,检察院通过召开磋商会议,邀请生态环境、水务部门,属地政府参会,明确部门责任,研究处置方案,加强工作衔接。另一方面运用“人大+检察”协作机制,召开整治工作推进会,斗门区检察院邀请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园区管理、生态环境、水务、供排水管网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新二村村干部参会,对水域污染源头排查、整治工作方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情况展开深入交流,就合力推进治理产业园排污问题达成共识。最后,以检察建议开“良方”,督促职能部门压实监管责任,开展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联动整治。
通过检察机关持续监督,及时掌握整改动态,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污染源排查、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河涌水环境最终得到有效整治。
9月8日,生态环境部门回函检察院称,排放污水经专业机构检测达标,河涌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想不到困扰我们村多年的污染问题彻底解决了。”新二村村民老陈高兴地说,如今到河涌边散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不久前,斗门区检察院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特约检察官助理、“益心为公”志愿者和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开展整治工作“回头看”,发现四围涌流域黑臭水体明显消除,河面无黄色漂浮物,河涌水质显著改善,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