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英德市检察院干警运用法医智能知识库核查看守所就医人员病情,并向英德市人民医院医生咨询相关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英德市检察院不断推进检察工作理念现代化,紧扣刑事执行检察核心任务,坚持“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大数据与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的深度融合路径,有力推动刑事执行检察监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化。
向内修:赋能提效,淬炼办案“硬能力”
一是将大数据法律监督融合到文件学习中。在组织学习“两高两部”去年底印发的《关于规范判处监禁刑罚罪犯交付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时,除学习《意见》本身外,将《意见》所涉及的检察监督要点进行梳理,通过理清监督思路、明确数据来源和运算规则、调查核实方法等,融合运用大数据辅助办案方法,提升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能力。
二是积极开展大数据辅助办案研讨。英德市检察院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按照每月两期的部门研讨学习要求,确立每期学习重点,注重办案实操,各岗位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分享运用大数据辅助办案的方法和心得,详细演示从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运算得出案件线索并开展调查核实的过程,将监督办案的新方法传授给每名执检干警,促进提升执检干警整体办案能力。
三是探索应用专业知识库增强监督专业性。针对执检干警医学知识不足的问题,英德市检察院积极探索应用法医知识库,对暂予监外执行人员进行病情评估,并对看守所收押人员的病情进行研判。今年以来,该院共利用法医知识库辅助审查病情判断9人次,进一步补强了执检干警医学知识不足,有效增强了监督专业性。
向融通:构建数据池,筑牢监督“数字基”
结构化数据是运算应用的基础,英德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坚持从三个方向进行数据收集。
执行数据结构化自动化处理。该院专门设立执行文书接收岗位,对每年接收的刑事执行法律文书进行数据结构化处理,通过分类、扫描、批量化识别等处理方式,提取执行文书上的罪犯姓名、文号、判决时间、刑期等关键执行数据,进而整理成结构化表格,极大提高了信息提取效率和精准度,为后续数据分析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申请获取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内部数据。该院通过申请导出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中的犯罪嫌疑人姓名、身份信息、强制措施、判决生效日期、判决罪名、刑期、财产性判项等关键字段数据,为执行监督提供基础数据。
调取收集外部数据。针对监督重点,该院从看守所调取收押人员的入所时间、出所时间、刑期、关押期限等数据;从社区矫正机构调取缓刑考验期起止日期、报到日期、解矫日期等数据;从法院调取被执行人姓名、身份证号、案号、立案日期、执行情况等财产性判项执行情况。检察干警通过将调取的数据进行整合比对,构建执检融通数据池,为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向纵深:精准监督,织密线索“发现网”
英德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汇聚的数据进行深度清洗、关联分析和比对碰撞,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地毯式”扫描,自动识别异常模式,批量发现监督线索。通过运用这一方式,刑执监督精准度和穿透力显著增强,新手段监督办案贡献率大幅提升。
常态化追踪监督刑罚交付执行情况。该院充分发挥驻所检察优势,定期将结构化处理后的罪犯执行信息与看守所入所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名册进行比对,持续跟进每名罪犯的交付执行监督情况。今年以来,该院共监督公安机关收监审前未羁押罪犯3名,监督漏管社区矫正对象1名,相关应用案例被收录在《数智赋能检察工作案事例全解》一书中。
针对看守所羁押期限进行分析。该院利用大数据模型对看守所在押人员数据进行清洗筛查,分析在押人员羁押期限,拆解在押人员的诉讼阶段、羁押时限、羁押期限等关键要素。大数据模型会自动提示羁押期限异常记录,再对应开展调查核实,极大地提高了线索发现和成案效率。
核查法院刑期计算。以个案为切入点,该院对调取的社区矫正对象名册和看守所近3万条执行数据进行处理,输入刑期计算公式,实现批量核查刑期的起止时间和先行羁押时长。经核查,检察干警发现多条刑期计算错误线索。经过调查核实,该院制发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精准纠正了法院错误适用刑期计算规则及遗漏折抵刑期的问题,维护了罪犯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办案效果。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