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自去年全省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现场会召开以来,汕尾全市法院以主动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为牵引,持续在思想政治、源头治理、多元解纷、司法办案、诉讼服务、强基导向等方面发力,深入推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着力发挥基层法庭的前沿支点作用。
今年1至6月,汕尾全市11个基层法庭共调解撤诉结案1248件,诉前调解案件468件,诉前参与调解中心指导调解案件435件。
汕尾全市11个基层法庭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上结出累累硕果。其中,城区法院田墘法庭、海丰法院可塘法庭、陆丰法院南塘法庭和陆河法院河口法庭尤具代表性。他们用生动的基层实践解好了一道道基层治理“难题”,融化了一个个矛盾纠纷“坚冰”,创新打造出汕尾独属的司法“枫桥经验”。
城区法院田墘法庭:探索联合机制
田墘法庭是城区法院唯一的派出法庭。该庭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中一直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工作,推广“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建设,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以高质量司法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索联合机制便是田墘法庭深化诉源治理的行动之一。
田墘法庭工作人员到红海湾开发区东一村交流探讨诉源治理及无讼村居工作。
2021年起,田墘法庭开始负责城区信用卡纠纷专项案件的审理。该庭根据信用卡纠纷专项案件特点努力探索联合机制,加强与市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调委”)协作,诉前将信用卡案件移送金调委调解,逐步推进“行业调解+司法确认”进程。先后移送调解案件56件,今年3月完成首例金调委移送的司法确认案件。近期还拟在法庭内设置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由金调委派员现场调解,推动形成专业高效、有机衔接、便捷利民的金融纠纷化解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文旅热度持续攀升,相应的涉旅纠纷数量也增多了。针对这一新挑战,9月5日,城区法院、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经共同协商,达成关于构建法旅融合共建的协议,探索“法治+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涉旅纠纷“快调、快立、快审、快结”,切实维护好游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田墘法庭作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唯一的基层法庭,将深入参与这场法旅融合共建。
海丰法院可塘法庭:因地制宜设立珠宝“诉调中心”
海丰县可塘镇是著名的“中国彩宝之都”,涉及珠宝行业市场主体超8500家。为促进当地珠宝行业高质量发展,可塘法庭因地制宜,与可塘镇政府在可塘珠宝交易市场、海丰抖音电商直播基地设立“诉调中心”,进一步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诉调中心”针对珠宝交易常见纠纷,通过类案引导提示风险、换位思考促成调解,倾力打造以诉前调解、联动调解为招牌的前沿阵地,做到“让纠纷不出基地”。得益于此,可塘法庭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可塘法庭开展诉前调解
可塘法庭坚持“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调解理念,巧妙地化解了一件件珠宝买卖纠纷。曾有可塘珠宝交易市场的店家被买家以“货不对板”为由诉至可塘法庭,同时买家还在网络上发布了许多针对该店家及其商品的恶意差评,影响了店家的正常经营。时任可塘法庭庭长的罗好平理清案情后,认为该纠纷可诉前调解:“我了解到,因为彩色宝石天然形成以及拍摄的灯光、环境、角度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彩宝图片会和实物存在色差,这属于正常现象。”罗庭长向原告释明该情况,使得双方消除了误解,并相互赔礼道歉。最终原告主动撤诉、消除网络上不良言论;店家也恢复了正常经营,当场激动地称赞罗庭长“调解效率高”。
陆丰法院南塘法庭:创新“午夜间法庭+云上法庭”提高司法效率
自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以来,陆丰法院南塘法庭牢牢树立“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通过夯实党建工作、保证办案质量、促进非诉解纷、提供优质服务等举措,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
南塘法庭法官在开庭前组织双方现场调解
南塘法庭始终牢记人民群众对“公正与效率”的期盼,不断汲取“枫桥经验”的思想精髓,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以及标的额为人民币伍万元以下的简单给付类案件,简化诉讼程序,缩短审理周期。
不仅如此,该庭还主动延伸线上线下司法服务,积极运用“云上法庭”、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等渠道,提供信息验证、在线庭审、谈话调解、确认签名等跨域服务,创新开展“周末法庭”“夜间法庭”“午间法庭”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当事人参加诉讼时间与法庭工作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同时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了办案效率。对此,群众普遍认为方便、高效、快捷。
据悉,2023年至今,该庭在线庭审、在线调解共计72余次,依托“午夜间法庭+云上法庭”成功调解案件50余件,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午间法庭”“夜间法庭”已成为南塘法庭在辖区范围内的响亮名片。
陆河法院河口法庭:深化家事纠纷判后回访,联动共建维稳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其他民事纠纷相比,家事纠纷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对此,陆河法院河口法庭探索出一套应对策略。
在河口法庭的法官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河口法庭庭长张婷婷说:“面对复杂的家事纠纷,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得更细致一些。”河口法庭紧抓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契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作用,深化家事纠纷判后回访,联动共建维稳。对于存在潜在“民转刑”风险的家事案件,或对裁判有异议的当事人,该庭及时对接乡镇综治办及村委、社区对症干预,为弥合感情、防范矛盾提供后续解决方案,并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寻求政府帮助、落实救助措施,预防产生新的矛盾纠纷。
张婷婷向记者提到,河口法庭工作人员对一起离婚纠纷案进行判后回访时,发现被告正患病住院,无法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支付不起孩子的抚养费,导致原告及其孩子生活困难,原告因此情绪激动。在获知该情况后,法庭工作人员及时与原告所在村的村干部联系沟通。村干部表示,原告属于低保户,会按时发放低保金,保证其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向宗亲乡贤筹资,帮助原告家庭渡过难关。这次回访不仅及时协调了社会资源来帮助当事人渡过难关,展现了法庭的关怀和责任,还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