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受访者供图
三月份的湛江,气温反复,路上的人们尚未脱去厚厚的衣裳。在一个略带寒意的清早,广东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的直属单位——湛江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像往常一样踏上了巡护走访红树林的路途。
作为全国唯一专职保护红树林的派出所,湛江红树林派出所肩负着守护我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职责。自湛江市开展保护和修复行动以来,大片红树林复绿重生,湿地动物纷至沓来,湛江被国际湿地专家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在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湛江红树林派出所民警们的日夜守护。
无人机+卫星图 科技助力陆海巡护
途经崎岖的泥路,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同志驾车抵达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山民安保护小区,正式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我们管理的辖区比较大,在雷州半岛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都设有保护区,所以我们常常一去就是一整天,有时候遇上突发情况或是特殊天气,可能要大半夜才能回来。”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杨健宏说。
在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科技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日常巡逻防控的重要支撑。民警们下车徒步至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并将提前准备好的无人机遥控上天,通过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进行图片与视频拍摄,记录下该自然保护区的概貌。拍摄完成后,民警将底片运回,再通过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人员的协助制图,最后可得到一张该自然保护区的全貌图。“最难的部分不是拍摄,而是将得到的素材制作成形并进行后期的比对。对于我们而言,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有任何变化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杨健宏说。
路上巡查结合无人机航拍可以关注到微小的局部变化,卫星图片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全区域的显著变化。“现在我们能观测到的最小变化范围直径可达三米。”杨健宏说。据了解,卫星图片由湛江市自然资源局向红树林派出所提供。
2023年3月,李某承包尤某等人持有的2000亩养殖塘经营,而其雇佣的甄某为了能在养殖塘内养殖生蚝,在养殖塘内进行深挖淤泥工程,涉嫌毁坏红树林。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通过卫星图片比对发现了该事件,并立刻前往养殖塘调查,随后立案侦查,对甄某依法刑事拘留,该案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通过无人机与卫星技术的有机配合,湛江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高效进行海上巡查和路上巡查,全方位排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是否出现新建养殖塘、采砂、填埋垃圾等破坏红树林湿地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巡查效率和执法力度,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宣传调解+补种勘察 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季节”
早上的路上巡护完毕后,已是中午时分,还有两个小时才能借着潮涨进行海上巡护,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便利用这段时间,到西山村村委会进行保护红树林的普法宣传。来到村委会后,民警们先将一叠《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放在了办公桌上。“这份保护条例从1月10日开始正式实施,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研究。”红树林派出所的教导员吴八对村干部们说道。
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对各村村委会进行红树林的宣传时,不仅需要将红树林的法律法规进行推广普及,还要设法将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纳入各村村委会的工作议程。由于各保护区常与养殖塘接壤或是重叠,因此,红树林的保护常与群众的经济利益产生直接冲突,比如,常有村民到红树林的保护区内进行泥丁的采挖,这样的行为极易使得红树林的树根或者生活的土壤遭受破坏。要想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就需要村委会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勤加教育、宣传和打击。
在西山村村委会的工作结束后,民警们乘船前往上述案件中李某所承包的养殖塘,进行红树林树苗的补种勘察。他们乘坐渔夫的渔船,沿着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美景,用时一个多小时,一路航行至被破坏的区域。自案发以来,李某已组织人员对区域内的土壤进行补种红树林苗木。“补种工作整体上进行得还可以,但部分区域还是存在一些树苗枯死的迹象。”杨健宏说。“水位要控制好,不能让根部长期泡着,我们现在都要求养殖塘每个月至少放水两到三次,保证红树林的根部得到足够的呼吸。”补种、复种不是易事,无论是栽种还是管护,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成本,许多养殖塘主仍不够重视。因此,周期性地对被破坏区域的补种情况进行勘察尤为重要。
从前期的宣传调解到后期的补种勘察,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不仅工作范围广,而且工作周期时间长。他们与红树林同生长、共呼吸,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季节”。
联合各方+发动群众 像红树林的种子一样顽强生长
“我们和地方派出所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管理的辖区大部分地区都是无人区。”杨健宏说道。“无人”意味着许多,首先,这意味着地广人稀,管理困难;其次,这意味着难以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工作开展困难;最后,这意味着社交匮乏,生活孤独。
“每次落日时分,看到阳光打在红树林的枝叶上,我都会被震撼到。虽然也有感受到孤独的时候,但我们都很爱这片土地,想要守护好它,一辈子都不离开。”杨健宏说。在这份质朴的爱的助力下,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知难而上,积极调动和依靠各单位与当地居民的力量,共同守护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自成立以来,红树林派出所培养了一批熟知本土环境的巡护员。“一共有几十名,被安排在湛江各区域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是本地人。”杨健宏说。这些巡护员扎根于本土,对红树林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守护红树林的一线力量。他们不仅积极参与日常巡护,还能提供第一手的实地信息,协助警方处理各类涉林事件。例如,每次民警出海巡护,本地的巡护员都会为他们安排渔船,为他们寻找最优路径。
同时,红树林派出所积极借助各方单位的力量,共同打击犯罪。在红树林日常考察中,对受损林木的鉴定和比价尤为重要,因此,红树林派出所的民警们在发现了疑似被破坏的树林后,会让湛江市林业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进行鉴定。该所技术人员则会实地调研,考察红树林的损害程度、损害原因和面积等指标,以此确定该区域的红树林是否遭受人为破坏。接下来,派出所会与物价认证部门对接,让他们根据遭破坏红树林的种类、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等数据对该区域红树林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价格认定。最后,派出所会根据这些信息,综合办理案件。
“红树林的种子飘到哪里,树就长到哪里。”杨健宏说。将这句话换个说法来形容红树林派出所民警们的工作似乎正好合适——“破坏红树林的违法犯罪出现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这群“湛蓝卫士”,正是这一片片美丽的红树林忠诚的守护者。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