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头大学法学院坚持锚定国家区域战略与学科发展全局,通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完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打通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努力实现 “引才” 与 “兴校” 同频共振。
为更有力地支撑学院长期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目标,我院主动吸纳优秀人才,注入发展新活力。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2位新进青年教师带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大家庭。
新入职教师介绍
曾剑雄
个人简介:
教育学博士,2025年1月加入法学院。研究领域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在《高等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等期刊发表CSSCI论文13篇,其他期刊10余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团队、大连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个人、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大优秀论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WCU”一等奖学金等多项奖励与荣誉。
入职感言:
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这个充满活力与学术底蕴的大家庭。汕头大学秉承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法学院汇聚众多卓越的学者,为教师提供坚实的科研平台。学院氛围融洽,同事之间友爱互助,让我深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凝聚力。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虚心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教育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科方向:
教育学
研究方向:
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
教育经历: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学位、昆士兰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中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行政人事、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人事处人事干事
代表性成果:
[1]曾剑雄等.博士生导师“为导不导”行为的表现类型及生成原因——基于博士生访谈的质性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6):63-70.
[2]曾剑雄等.博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博士生访谈的扎根理论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11):30-42.
[3]曾剑雄等. 研究生与导师冲突的类型特征及其化解——基于20个案例的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23(1):36-43.
王世赟
个人简介:
讲师,2025年4月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领域为比较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近年来发表多篇CSSCI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
入职感言:
很荣幸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海滨之城的开放与法学/教育学交叉,为我继续开展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独特土壤。我将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证路径,围绕比较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主题,在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中积极作为、协同创新,助力学院学科建设,与同事携手共进。
学科方向:
比较教育学
研究方向:
比较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
教育经历:
北京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学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学 硕士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 学士
代表性成果:
[1]王世赟. 转型中的英国继续教育:弥合技能鸿沟. 《比较教育研究》, 2024(01): 80–89.
[2]王璐, 王世赟. 英国高校海外分校发展状况与办学实践研究——以赫瑞瓦特大学迪拜分校为例. 《外国教育研究》, 2018(09): 3–22.
王浩宇
个人简介:
中山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已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法治论坛》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若干篇论文,参与首届全国刑事诉讼法学青年论坛等全国性学术论坛并获奖。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加入汕大法学院这个优秀的集体。我愿以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将热忱投入教学,把思考融入科研,在岗位上踏实耕耘,与诸位同仁一道,共赴一段充实而温暖的征程。
学科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
研究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
教育经历:
中山大学 诉讼法学 博士
中山大学 诉讼法学 硕士
中山大学 法学专业 学士
代表性成果:
[1]理性选择: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内涵新解,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5(1).
[2]酌定不起诉裁量标准实证研究, 《法治论坛》, 2024(1).
[3]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法理反思与实证考察,《西部法学评论》,2024(3)
肖启贤
个人简介:
重庆市优秀博士毕业生,2025年6月加入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新闻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主持省级、校级等课题5项,主研国家级、部级课题9项。
入职感言:
很荣幸能够在美丽的汕头大学开启我的职业生涯,我将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继续在新的征程中磨砺自己,追求进步,做一名“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汕大人。
学科方向:
知识产权法学
研究方向:
聚焦于新科技与知识产权法的交叉领域,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版权,传媒与版权等方向
教育经历:
硕士、博士均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工作经历:
《西南知识产权评论》编辑部,学生编辑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西南政法大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代表性成果:
[1]《版权开放许可研究》,获评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作品属性辨析及保护模式选择,《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5(2)
[3]新《体育法》下体育赛事视听信息权的规范构造与完善路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10)
[4]新闻出版者邻接权:5G时代新闻聚合平台治理的新路径,《新闻界》,2021(5)
徐彩云
个人简介:
博士,2025年6月加入法学院公管系,研究领域为社会企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入职感言:
能够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与众多优秀前辈并肩而行,我深感荣幸。公共管理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柱,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我愿在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与同仁们携手共进,共同探索治理之道、践行服务之责。我将以赤子之心坚守育人理想,期望为学院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学科方向:
行政管理
研究方向:
社会企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
教育经历:
汕头大学 管理学学士
深圳大学 管理学硕士
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博士
代表性成果:
[1]复杂约束条件下社会企业何以实现公共价值创造?——基于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多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25(3)
[2]传统组织转型社会企业为何难以成功?——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多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5(3)
[3]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为何效果迥异?——基于社会企业政策的双案例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5)
[4]何以众志成城?——慈善组织联合抗疫行动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2(8)
黄卫
个人简介:
讲师,法学博士、法律学博士,2025年7月加入法学院,研究领域为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在《政治与法律》、《法学论坛》、《探索与争鸣》、《税务研究》、《月旦法学杂志》等期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近1年个人独立发表法学16刊1篇、CSSCI期刊(不含拓展版)3篇,个人独著CSSCI期刊(不含拓展版)11篇。近1年主持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广东省法学会《法治社会》期刊(AMI拓展版)兼职编辑、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法学会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入职感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科方向:
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
研究方向:
税法学、宪法行政法学、法学理论等
教育经历:
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
硕士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
博士之一毕业于台湾中正大学
博士之二毕业于吉林大学
工作经历:
曾任教于广州大学
代表性成果:
[1]黄卫.备案审查暂停规范效力决定的理论及制度建构,《政治与法律》,2024(10)(CLSCI——16刊)
[2]黄卫.税收核定规制路径回归:比例原则的逻辑导向及司法适用向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0)(CSSCI)
[3]黄卫.营经济税法平等保护的制度内涵及其体系化建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CSSCI)
[4]黄卫.民营经济税收优惠法治保障及其体系化建构,《探索与争鸣》,2024(12)(CSSCI)
林慧翔
个人简介:
2025年7月加入法学院。研究领域包括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布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多项。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能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这个充满活力的大家庭。汕大法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育人精神令我向往。作为新成员,我满怀期待与热忱。我定当恪尽职守,精进教研,秉持法治信仰,为培养优秀法律人才、服务学院发展贡献全力。
学科方向:
诉讼法学
研究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
教育经历:
西南政法大学 博士
西南政法大学 硕士
西南政法大学 学士
代表性成果:
[1]口供补强的模式选择及完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2]证人出庭“三要件”的法教义学解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
[3]委瑞内拉刑事司法制度研究成果,2022,国家安全部采用
黄思晗
个人简介:
法学博士,2025年7月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研究兴趣集中于数字法学、社科法学等领域。已在《交大法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有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参与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
入职感言:
从办理入职手续到正式站上讲台,这段初入校园的时光,处处都透着温暖。学院领导的悉心关照、行政同事的耐心协助,还有学生们主动送来的鼓励,让我很快卸下了初来乍到的紧张感。从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到人文关怀,汕头大学带给我的体验都远超预期。它以充满活力且包容开放的姿态,让我迅速找到了归属感。未来,我会珍惜学院提供的平台,将自身的学术积累切实运用到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中。期待能陪伴学生在学术探索中共同成长,也愿与各位同事携手努力,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产出更多优质的研究成果。
学科方向:
法学理论
研究方向:
数字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
教育经历:
厦门大学法学学士、经济学学士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理论硕士
厦门大学法学理论博士
新南威尔士大学LLM法学硕士
代表性成果:
[1]死刑观的认知基础,《交大法学》,2020(1)(二作)
[2]刑事司法人工智能信任及其构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卷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二作)
高婧
个人简介:
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研究方向聚焦于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健康、开源软件治理等交叉领域。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知识产权》《中国出版》等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多项课题,并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培养。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与实务经验。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这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我将秉持“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信念,在教学与科研中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法的新议题,尤其是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的法律挑战。期待与各位同仁携手,共同推动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实务能力的法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科方向:
法学、知识产权法
研究方向:
知识产权法、公共健康与药品知识产权、国际知识产权治理
教育经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知识产权法 博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知识产权法 硕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经济法 学士
工作经历: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 法律实习生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中南) 助理研究员
代表性成果:
[1]试论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开源软件的版权治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7)(第二作者)
[2]开源软件的著作权法规制路径探析,《中国出版》,2023(14),独作
[3]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下新冠疫苗普及的制度困境及其突破,《知识产权》,2022(5),独作
于颖超
个人简介:
2025年7月加入法学院。研究领域包括竞争法、数据法、创新监管等,在《法律适用》《电子知识产权》《Science & Justice》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重点参与加拿大IVADO R4、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年度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汕头大学法学院。这里汇聚着一群治学严谨、富有热情的老师与学者。我期待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中,与大家共同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成长。感谢学院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我将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法学教育和学术发展尽一份力。
学科方向:
竞争法
研究方向:
数字经济治理、数据合规、人工智能监管
教育经历: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法学博士(创新、科学、技术与法律)
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硕士(法庭科学)
重庆大学 理学学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代表性成果:
[1]Between Permission and Protection: AI As A Challenge to Established Approaches to Law and Innovation”, 2024,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4981681. (二作)
[2]消费者数据隐私损害的反垄断司法救济及路径辨析,《法律适用》,2023(4)(二作)
[3]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的反垄断监管理据与路径,《电子知识产权》,2021(7)(一作)
谢涵冰
个人简介:
2025年8月加入法学院,主要关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社会变迁,在《中国行政管理》《探索与争鸣》《国际政治研究》《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入职感言:
很幸运成为法学院的一员。能与不同学科的前辈、同侪共事讨教,我倍感珍惜。未来愿继续在变动的世界里探寻“不变”的规律,在虚实的社会中趋近生命的本真。笃实求索,学无止境;教学相长,见贤思齐。
学科方向:
政治学
研究方向:
国家理论、比较政治、全球化
教育经历: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硕博连读)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工作经历: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代表性成果:
[1]民族国家回应全球化的方式及其效果,《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5(4)
[2]民族国家建构的方式与轨迹——基于联合国会员国的分析,《探索与争鸣》,2018(11)(二作)
王伟林
个人简介:
哲学博士(教育学),现任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香港科技大学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学位,2025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学术集体。我期待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同学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教育研究的前沿议题。未来,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融入团队协作,努力将跨学科背景与实践经验融入高等教育研究中。希望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努力,为推动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科方向:
教育学
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应用、高中教育、影子教育
教育经历:
香港大学 哲学博士(教育学)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建筑学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 土木基建工程及管理硕士
深圳大学 土木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曾任多个教培公司(如威学、思衍、环球雅思、新航道等)兼职讲师、全职讲师或主管等
代表性成果:
[1]Wang, W. (2025). Contrasting pedagogic priorities in China's shadow education: Exam papers vs.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private tutoring practic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Wang, W. & Gwok, P. (2024).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of academic managers in cram schools under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China: Conceptualizing competencies and resilience.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Wang, W. & Li, J. (2023).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evolving mechanisms of shadow education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