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大上”接上司法实践的“地气”?又如何让一线法官的“头疼案”找到理论支撑的“金钥匙”?韶关市翁源县人民法院创新工作方法,精准定位角色,积极发挥“四员”作用,与韶关市翁源县法学会携手打造深度融合的协作新模式,成功破解了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务“两张皮”困境,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当好“前沿情报员”,精准报送“需求清单”,提供研究“富矿”
过去,县法院与县法学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会议邀请等传统合作模式。如今,双方联动,主动建立常态化司法难题征集机制,彻底变“等活儿”为“找活儿”。县法院定期向各审判业务庭征集审判实务疑难问题,广泛收集审判一线遇到的新型、疑难、复杂法律适用问题,并将这些实际问题整理形成专题报告,为法学会提供了珍贵的实证研究素材。如,近些年在处理烂尾楼楼盘等重大民生问题时,县法院将收集到的问题经过专业法官会议初步论证研讨后,由审管办(研究室)团队进行深度加工提炼,最终形成包含典型案事例、争议焦点及初步分析的需求清单。这份清单不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而是经过深度加工的“半成品”,为法学会专家提供了最鲜活、最精准的“研究富矿”。
当好“精品加工员”,深度转化“学术成果”,制作办案“宝典”
面对县法学会反馈的重要研究,理论成果价值很高,但往往篇幅长、理论性强,让忙碌的法官们“无从下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法院与县法学会创新性地创办了活页简报,由县法院担起“翻译”和“加工”的重任。如,在处理某楼盘问题时,县法院及时与县法学会、相关专班沟通,听取各方意见,确保立案、审判、执行阶段相关案件得到稳妥处理;谨慎处理特殊案件,对业主起诉要求开发商支付逾期交房违约金的案件延期审理,待楼盘接近完工状态再正式审结,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积极组织调解,通过司法确认确定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促使施工单位重新启动施工,稳步推进楼盘建设。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后,由县法院组织骨干力量对学术成果进行研读消化,将核心观点浓缩提炼成短短一纸干货,重点突出“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办案有何启发”“可参考哪个案例”等实用内容。这份用法官喜闻乐见的语言编写的简报,让县法学会的精深理论在五分钟内即可被掌握应用,成为法官手边争相传阅的“办案宝典”。
当好“平台搭建员”,组织高效“思想碰撞”,打造对话“品牌”
县法院与县法学会联合打造了“法官—学者面对面圆桌对话会”这一品牌平台。根据前期征集的议题,定期邀请学者和一线法官,举办小范围、深层次的闭门研讨。
在这个平台上,县法院分享了“示范判例+类案调解”的创新模式。如在2024年处理某小区近80位业主起诉开发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法院在立案前开展诉前释明工作,告知业主该类案件属于群体性诉讼,为节约诉讼成本并一次性解决纠纷,先立案处理1宗典型案件,待该案判决后再处理其余案件。在中院对先行处理的案件作出生效判决后,法院迅速组织业主与开发商进行调解,释明判决结果,提出调解方案,最终过半数的业主成功达成调解或撤诉。
“我们这里不念稿子,不讲套话,就是鼓励‘吵架’。”负责会务组织的王法官介绍道,“但就是在这种坦诚甚至激烈的辩论中,很多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思路突然就打开了!”会后,双方及时形成对话纪要,记录共识与分歧,并转化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或审判指导意见,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
当好“品牌推广员”,协同发声树立权威,共建法治“共同体”
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件和重大立法动态,县法院与县法学会建立协同发声机制。双方共同组织权威专家,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专业解读和释法说理。这种协作既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又弘扬了法治精神,使双方成为法治建设中默契的“品牌合伙人”。
此外,县法院还积极推荐审判专家、青年法官骨干加入县法学会,同时邀请县法学会学者来院参与疑难案件论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学者型法官”,也帮助学者成为“懂实务的专家”。
成效显著:实现“1+1>2”的共赢局面
通过“四员”联动机制,县法院与县法学会的合作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显著成效。一方面,一批长期困扰一线法官的裁判尺度问题得到了理论支撑,裁判文书说理更加充分透彻,审判质效获得实质性提升,历年来县法院的审判质效均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县法学会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实践案例和明确问题导向,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县法院的创新实践,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智囊团’作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县法学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特别是在处理烂尾楼问题和社会群体性纠纷方面,县法院提供的实践案例和创新方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它成功地让我们从‘背对背’走向‘面对面’,最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如今,这条连接审判大楼与学术高塔的“高速路”正越来越畅通,法治建设的车轮在其上滚滚向前,步履铿锵。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