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坐拥136公里海岸线和533平方公里辽阔海域,在这条蓝色海洋经济带上,政法力量全程护航:从规范海上养殖秩序到护航重点项目建设,从化解渔区矛盾纠纷到保障产业转型升级,潮州探索出一条具有沿海特色的法治护航路径,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202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长4.7%,海洋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党旗飘扬在海上 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深海蓝”,推动党建工作与政法业务深度融合,有力护航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高举旗帜,建设法治实践基地。在沿海建立实践基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列为全体干警“必修课”,引导干警从守护“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积极投身海洋保护工作。创新品牌,党建业务相融互促。饶平县检察院、法院等政法单位精心打造“检映山海”“蓝海红帆”等党建招牌,将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搬到海边,并与广州海事法院汕头法庭党支部、汫洲镇单位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推动“红色党建”与“蓝色使命”相融并进。创新“党建+特色专项监督”模式,推动法律监督工作走向纵深。筑牢堡垒,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政法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进渔港、登访渔船、深入市场,用亲切的潮州方言对民法典、刑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与渔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条款进行通俗解读,通过以案释法、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等,构建渔镇海岛尊法善治新矩阵。推广运用“益心为公”检察公益诉讼云平台,发挥党员志愿者“千里眼”“顺风耳”作用,拓宽案件线索来源,累计接收相关举报线索35条,有力彰显党员担当。 政法党员干部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普法宣传。通讯员供图 法治利剑守蓝疆 潮州政法机关聚焦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风险,以法治为基、利剑出鞘,精准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利剑出击,筑牢蓝色安全屏障。开展打击整治海洋牧场盗销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公安机关破获1宗海洋牧场盗销违法犯罪案件。强化涉海洋生态保护检察职能,严厉打击海洋污染、非法捕捞、围海占海等违法犯罪行为,近三年来共受理审查起诉涉海洋生态保护犯罪案件27件32人,有力维护“现代化海洋牧场”安全。坚持发挥审判专业化、巡回常态化双重效应,通过巡回审判模式公开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等涉海案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强力清理,规范海域生产秩序。深入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近三年来办理涉海洋生态保护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案25件,制发检察建议16份、检察意见书3份,督促整改率达100%。针对违规吊养问题,共向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及属地政府制发检察建议11份、司法建议9份,督促清理整治违法违规养殖面积10万余亩,有力净化“蓝色海洋经济带”底色。联动贯通,健全协作办案机制。主动打破部门壁垒,会同粤闽赣三省五市建立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机制,协同海警出台《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意见、提前介入、联席会议等相关机制,会商解决涉海犯罪案件查办中执法取证难点和行刑衔接事项,协同联动应对污染排放、非法捕捞、破坏海岸线等问题,形成打击合力。2022年以来,提前介入涉海犯罪案件9件10人,引导侦查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及时固定证据链,依法准确打击犯罪。 开展整治非法吊养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通讯员供图 治管修三管齐下 潮州政法机关坚持“治好、管好、修好”三管齐下、精准施策,护航海洋经济行稳致远。以令促治,划定海洋保护红线。法院、检察院在西澳岛联合发布“海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令”,从捕捞方式、禁销渔具、禁捕鱼期、限制网具网目、限制幼鱼比例、禁止销售等方面为涉海涉渔行为划定法律“红线”。发布全国首份“黄嘴白鹭司法保护令”,助力近海生态平衡与珍贵碳汇保护。宽严相济,温情助力社区矫正。出台涉渔涉海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该类人员外出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有效解决请假申请、外出监管等实际困难,同时实施“两报告、两电话、一走访”月度机制,既依法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权益,又确保“管得住、回得来、矫得好”,实现正常生产与社区矫正两不误。注重修复,搭建协同治理共同体。积极融入“双碳”战略,政法机关联合海警、农业农村部门,于西澳岛共同设立“海洋生态司法修复+蓝碳司法实践点”,签署《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框架协议》,在生态审判、生态修复、修复监管、技术支持等各环节强化协作,构建起“刑事打击+公益诉讼+行政执法+生态修复”全链条治理模式。 发布全国首份黄嘴白鹭司法保护令。通讯员供图 海上枫桥润千帆 潮州立足沿海区位实际,创新打造“海上枫桥”治理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陆地向海洋延伸,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织密网络,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政法、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力量等资源,以常驻、轮驻、随驻等形式入驻综治中心,实现矛盾纠纷实时掌握、随时化解。党委政府、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组成“一庭一府两所”基层解纷单元,下沉至渔港管理所、水产品交易市场等一线场所,有效把海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岸边。共绘“枫”景,创新多元解纷模式。汫洲法庭创新打造“汫汫有调”调解品牌,优化“人大代表+法庭”“行业+法庭”“村居委+法庭”“协会+法庭”等特色联动调解模式,有效介入涉未成年纠纷、疑难纠纷、行业纠纷调解。如,汫洲法庭与培苗协会联合签署《关于建立矛盾纠纷联合预防化解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打造水产业“硬支柱”提供法治支撑。关口前移,高效解纷先行一步。建立涉海纠纷定期排查制度,统筹政法力量主动上渔船鱼排开展走访,近三年来涉海涉渔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聚焦海洋特色产业“靶向施策”,为大蚝、紫菜等特色产业商户开出法律风险提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助力建设现代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在推进传统木质渔排向新型塑胶渔排转变的“木改塑”行动过程中,提前开展思想动员、权属确认、法律风险评估,并协助做好办证工作,从源头上预防产业转型中的矛盾纠纷。 海上“枫”景好 走进渔排问民需。通讯员供图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