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建广,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山大学)名誉主任,法治社会建设中山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985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在日本创价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 广东省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 广东省法学会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 曾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第九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第十三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第十二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司法监督咨询专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法治系统工程、地方立法、未成年人法学。 主要著作 1.《法治系统工程》,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两人合著。 2.《刑事诉讼判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 3.《刑事诉讼法》(1-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021年版,执行主编。 4.《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副主编。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探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主编。 6.《创新型法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主编。 部分已发表的论文 1.《误判的证明标准》,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独著。 2.《论生效刑事裁判纠错系统的构成》,载《学术研究》2000年第2期,独著。 3.《动态的法——关于刑事诉讼法解释的评析》,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4.《刑事再审程序改革研究》,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8期,第一作者 5.《法治系统工程二十年(上) 》,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5期,独著。 6.《法治系统工程三十年》,载《法学之道——中山大学法学院复办30年纪念文集》,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一作者。 7.《世界化时代之安全问题与安全系统工程(上)》,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4期,第三作者。 8.《世界化时代之安全问题与安全系统工程(下)》,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三作者。 9.《社会治安系统工程的一种模式:安全文明小区》,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3期,独著。 10.《社会稳定与社会治安系统工程》,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1995年8月版,第一作者。 11.《委托起草法案:立法程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载《人民之声》1994年第2期,第一作者。 12.《多元主体协同起草法案的立法模式》,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独著。 13.《地方立法实验模式探索》,载《创新型法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一作者。 1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程序的构建》,载《刑事诉讼法的问题、实施与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重点青少年群体法制教育方式和渠道的调查研究——以闲散青少年、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为对象》,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刊),2012年2月版,第一作者。 16.《创新型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载《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第12期,第一作者。 17.《<刑事诉讼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载《学术研究》2002年10期,第一作者。 18.《案例教学法是刑事法学实现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第2期,第二作者。 19.《论刑事案卷制度的改革》,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重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一作者。 20.《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正当性探析》,载《法治论坛》,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一作者。 21.《构建和谐正义:恢复性司法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应用》,载《和谐社会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澳门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07年版,独著。 22.《死刑复核程序中证明标准的科学构建》,载《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一作者。 23.《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年龄证据的保全与人权保障》,载《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独著。 24.《审判阶段超期羁押的原因定位与责任分配》,载《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一作者。 25.《中国刑事诉讼视野中的辩诉交易》,载《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一作者。 26.《刑事诉讼中的公正、效率与秩序》,载《刑侦与法制》,2001年10月版,第一作者。 27.《内地与台湾妨害公务罪之比较》,载《公法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版,第一作者。 28.《启动自诉案件的证据标准》,载《诉讼法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一作者。 29.《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载《学术研究》2000年12期,第一作者。 30.《理一分殊:国际犯罪概念的重新整合与分解》,《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一作者。 31.《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中的质证规则》,载《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4月版,独著。 32.《日本起诉犹豫制度对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启示》,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1997年12月版,独著。 33.《中国古代经纪法制源流初探》,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1996年版,第一作者。 34.《警察酌处权的行使及调控》,载《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第二作者。 35.《从十年来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实践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第二作者。 主要获奖 1.2020年,主持的刑事诉讼法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1998年,主持的“多学科协同、教学研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刑事诉讼仿真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2014年,主持起草的《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获中央综治办、中国法学会、共青团中央等多家单位联合授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奖”; 4.2016年,共同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获司法部优秀教材奖; 5. 2000年,主持开发的《刑事诉讼法学》网络课程获批为首批“国家新世纪网络工程项目”的唯一法学项目。2003年,该课程作为我国第一门公开出版发行的基于互联网运行的自主学习型的法学网络课程,与配套的刑事诉讼法纸质教材一并被列入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