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亮
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有为、有力和有序推进之中,战情日渐明朗,战况日益好转,战果日日呈现。
积极呼吁更密切关注一个新动向——当前的抗疫,更到了要由之前全面关注群体的静态安全到了现在要开始密切关注主体个体的动态权益保障——背后,也更要明白这样一个清晰判断,那就是,当前疫情防控更到了由之前密切关注单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全力应对到了现在既要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应对又更要关注次生、衍生突发事件风险的分力应对的新时期了,提醒提示我们:疫情防控快速推进到了要该同步、同时防范次生、衍生事件风险为新重点的新时期了,到了既善于常态法治的运用又精于应急法治运用的新阶段了。
依法推进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各业有序恢复常态正轨,乃新任务,更注重防范次生衍生事件风险是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新挑战。如何采取更有效应对防范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更是对当前抗疫新形势新时期新阶段的一个新考题,也更是对推进依法抗疫的一次新检验。日常状态不同应急状态,应急状态下的依法,更是考验。既善于日常状态下的依法工作,也精于应急状态下的依法抗疫,就是防范次生、衍生事件风险的关键之举。当前各地的抗疫战情、战况和战果,虽不尽相同,但继续“抗疫”和尽快“恢复”,乃当前各地的关键词、各行的主旨句,既要把抗疫成绩巩固好,又要把之前因抗疫而可能被覆盖、可能被忽视、可能被推后的某类、某些、某种的事宜、事情和事务,统筹起来、结合起来和联系起来,尽快恢复常态、逐步走向正轨,防范次生衍生新突发事件新重大风险。
思维和方式把握上,更提醒提示我们,推进抗疫和复业大局上,要坚持两手抓,坚守法治轨道,既打赢防控战,又尽快恢复常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第十项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在当前,更要强调的是,如同不能忽视、轻视、怠慢一样一般,仅关注、仅考虑、仅担心疫情防控,既是引发衍生次生事件风险出现的认识根源,也是导致新的、更多包括法律等的灾难后果。应对和防范,要体现在思维和方式上:坚持衡平价值理念,学会用法治方式“弹钢琴”,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衍生、次生事件风险的发生发展的概率。比如,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针对可能的衍生次生事件风险,按照重要性、急迫性、严重性、危害性予以综合评估,制定发布具有动态指引的“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事项事务事情清单”,就是具体落实之体现。只有实现制度管理,才能更好落实全国一盘棋战略部署,更快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
思维和方式选择上,更提醒提示我们,推进抗疫和复业大局上,要对应急处置措施的选择,既能兼顾当前,又须思虑之后,秉承当前胜利重要,以后顺利也同样重要的理念认识。也即,要根据战情、战况和战果,及时调整思维和方式,既有效应对事件化解风险,又避免次生衍生的烂尾工程、历史遗留等问题。据此,用准《突发事件应对法》给予的13项法定举措,就是对依法抗疫和恢复业态之能力水平高低的一次大考。这方面,一是,结合本地区域、地域等差异情况,各地可制定本地或者根据上级制定的“可能的次生衍生事项事务事情清单”,及时进行针对安排、部署和调整,坚持更为有效、更好统一原则,精准施策,实现抗疫和复业的双顺利同胜利。比如,当疫情初步控制之后,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率先复工,包飞机、包专列推进复工,抢人大战,形势喜人;但某些省市,情形不同,措施举措单一,仅聚抗疫,对复业不敏感、敏锐,刷屏的也多为复工有传染等信息。如此应对、如此防范,最终难免贻误战机,进退失据。当然,如此战况,也更印证了之前的判断:改革前沿,经济更发达,也更敢先行先试。平时,它们如此,应急,它们更如此。
思维和方式权衡上,更提醒提示我们,在推进抗疫和复业大局上,面对更多的是两弊权衡,如何取其轻,真不容易。我们知道,以防疫复工同时抓为特点、以“群防群控”同时推为重点、以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同时干为支撑的疫情防控和恢复业态大局,要得以全面落实、落地、落底,不是小任务。知易行难、说易行难,“习惯路径”、“固有思维”、“非此即彼”等等思维的坚守、坚持可能遇到;“不惜一切代价”、“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等等方式的使用、冲击可能面临。比如,之前进行新冠肺炎紧急救治,其它类型危重患者需要的医疗资源,往往也被一股脑征用过来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其它许多的慢病救治、恢复康复等等事宜,都靠边了;之前因要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停”、“关”等成为关键词,上学、生产、工作,都退为其次了。但是,抗疫形势,千变万化,此一时,非彼一时。上述的思维和方式的坚持和使用,虽不能求全责备,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比起“量”的取舍,当前更难是“度”的把握。面对本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次生、衍生的新事件新风险,都需关注,既如此,就要防范思维和方式上存在的某些不周全、不周延、不周详引发的问题,比如不能轻言为了多数人就可牺牲少数人合法权益等。
思维和方式传播上,更提醒提示我们,推进抗疫和复业大局上,更需有更多的针对行动、专业作为,力争把之前覆盖的、忽视的、推后的事情事务事宜,重新重视起来、应对起来和化解起来。比如,增大、增加、增多关于“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的宣传、行动和部署,通过符合目的意义的媒体活动,以便能让各方可意识、可感受、可感知起来。也即,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等等工作,要随战况、战情、战果的进展,做到及时研判、及时跟进、及时应对和及时到位。这方面,有着信号、符号等标志、标识意义的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恰逢当时,恰要深入,恰要给力,切实讲好真实、准确、法治的中国抗疫和复业好故事。这方面,需有更明确的、直接的、系列的信号传递与放大。比如,各地政府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平台,就是信息导向的一面镜子。要通过增加防范次生、衍生事件为主题的专门、专场的预案说明和情况通报等发布会、通气会,凸显传递当前疫情防控和复业推进最新变化、最新进展和最近需求,这其中,关于公共卫生应对的法治导向、关于医事法治深入的价值导向,等等的宣传部署、内容安排和需求指引,显然,不可或缺,难以替代。
宋儒亮,循证医学博士,法律学教授,国家一级律师。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应急管理教研部主任。兼任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医事法学分会主任、中国医学论坛报医事法学理事会理事长、广东省律师协会政府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
来源:医事法学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