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为笔,山河为卷。2023年,中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各项工作干出了新业绩、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新进步。
不久前,一场普法宣传活动在神湾镇竹排村举办,教室内座无虚席,村民们聚精会神地聆听驻村法律顾问讲授《土地管理法》,遇到疑难时还争相举手提问,咨询关于自家与邻居的土地纠纷、土地承包出租、村民间互换土地等方面的问题。
面对“送上门”的法律服务,村民们都竖起拇指称好。
这是中山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的一个剪影。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中山模式,中山政法系统做的远不只这些。
2023年,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工作部署,按照《广东省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系统化部署、规范化发展、网格化改革、多元化解纷、项目化创建、立体化防控“六位一体”,深入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平安中山建设水平。
综治中心提质升级 打造前沿阵地
2023年12月,横栏镇综治中心正式启用。为建好这个独院式设计的办公场所,省、市专项扶持,融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及派出所、司法所、社矫中心等各类平安建设资源,建立健全“一站式”服务机制,真正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作为‘1+6+N’工作体系建设的基层基础,要持续提质升级,通过规范化、整合化和制度化,以不断增强它的枢纽作用。”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市23个镇(街)和287个村(居)已建成综治中心。与此同时,市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也在强有力地推进中,市级综治中心成立后,将对基层综治中心建设进行统筹指导和支持。
民众街道的综治中心里,吴女士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大厅信访终端机,申报了某楼盘无法近期办理房产证的问题。“用终端机反映诉求确实便捷高效!”完成申报工作后,吴女士有感而发。
据了解,信访终端机为群众提供现场“预约”或远程接访,结合“派单”服务,对群众来访反映事项当场无法解决或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纠纷,将调处关口前移“派单”指定人员上门办理并全程跟踪督办,从被动接待群众来访转变为主动排查、上门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
除此以外,该中心每天都有一名街道值班领导和信访接待人员“坐班”。登记和处理来电来访群众的诉求,联动有关职能部门实行轮班执勤制,有机衔接“12345”投诉平台以及综治信访信息系统资源,动态掌握矛盾纠纷个案处置的全过程,做到信访矛盾处理事事有人跟、件件有回应。
根据《中山市镇街综治中心外观标识内务规范工作指引(试行)》要求,全市各镇街综治中心要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服务,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建议或诉求事项,协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织专业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扶救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
同时,镇街综治中心实行规范化建设,统一设置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化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监控研判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等“五室一厅”,完善“首问负责制”“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等配套机制,按照“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标准,把镇街综治中心打造为纵横贯通的“治理中枢”。加强村(社区)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衔接,优化村居综治中心功能设置,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形式,推动多部门多主体在基层一线“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帮扶”。
深化综合网格改革 “微治理”推动“大平安”
港口镇新港社区某网格服务群里,有业主报料称有两只没戴嘴套的大狗在小区内晃悠,威胁到行人的安全。社区楼栋长兼网格员小吴刷到消息后,立马在线“接单”。得知这是李女士饲养的宠物后,小吴主动联系社区民警和物业管理人员,上门做李女士的工作。经劝导,李女士换养了一只小型犬,并为其佩戴狗绳和嘴套。一场矛盾隐患就此解决。
在中山,“群防群治”并不是一个口号。越来越多人加入网格管理,居民代表、退休党员、小区物业保安、志愿者纷纷参与其中,成为网格共治“细胞”。全市逐步推广基层社会治理楼栋长制度,目前已有7个镇街作为试点开展工作,古镇镇“平安灯都突击队”、沙溪镇“蓝卓义警”等全市“香山义警”队伍规模多达3.3万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以“一张网”管理“一座城”,中山在深化综合网格改革中不断尝试,也逐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
矛盾纠纷发现难、化解难、稳控难,一直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如何用科技手段推动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网格智能化管理迫在眉捷的事情。
在火炬开发区综治网格指挥调度中心,数字化、智能化指挥系统平台结合3D建模,打造专有数据地图,将人、事、地、物等信息落图,网格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通过综合网格系统上报事件,中心借助“智能+人工”方式,快速判断事件性质类型并分派相关部门处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科技助力,是“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依托综合网格调度指挥系统,网格事项初步实现了问题处置、指挥调度、跟踪问效、绩效考核和数据共享一体化,通过数据对接转换,有效动态掌握各类要素。
通过“庭所共建”“法官驻村”“检察官入企”“警员入格”“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一系列举措,推进“三官两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入网格,实现法官挂点联络村(社区)、社区民警进村(社区)“两委”班子全覆盖。综治力量真正下沉到基层,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巡回审判、宣传普法等法律服务,有效打通治理 “最后一公里”。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为平安中山保驾护航
2023年公布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模范人民调解员表彰名单中,中山市西区街道调委会获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名个人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中山荣登人民调解全国模范榜有什么秘诀?答案在于四个字:“多元化解”。
东区街道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辖区劳动争议偏多。针对这一现状,东区街道以劳动争议调处为突破口,试点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探索“4+X”调解模式,即以综治、人社、工会、行业协会为主,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专家等为补充力量的专业调解平台。2023年,该中心共处理来访来信调解案件885宗,劳动争议综合调解化解率超过86%;劳动争议仲裁调撤率超过60%。
随着衔接机制的日趋完善,调解工作已从单兵作战向协同攻坚转变。联动调解,使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成为了可能。
在全市基层调解委员会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等重点领域的100多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成“横栏陈炎连调解工作室(花木行业)”等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11个,实现重点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全覆盖,建立“医调、访调、公调、诉调、复调、援调”六调联动机制,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精准性、专业性。
针对古镇镇与江门市外海镇联系紧密、跨市矛盾纠纷易发的特点,我市还积极推动跨界调解,成立江中跨界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解决跨市边界群众矛盾纠纷120余宗。探索建立涉港澳纠纷调解机制,在坦洲、三乡成立涉港澳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联动,协助化解辖区涉港澳居民纠纷100余宗。
在东区街道和坦洲镇,市第一人民法院开展的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同心网”试点工作初显成效。通过成立商住小区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金融司法协同中心等措施,延伸诉源治理“毛细血管”,开创“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多元共治、分层递进解纷新格局。试点以来,市第一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同比增长79.75%;东区金融机构信用卡案件同比下降23.27%;坦洲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同比下降59.72%。
此外,我市还加大商事商会调解组织培育力度,搭建涉企涉商多元解纷服务平台,发挥异地商会乡情浓、乡贤多、平台宽、资源广的优势,有效调处涉企涉商矛盾纠纷。目前,全市成立31家商会调解组织,成功调处涉企纠纷800多起。
2023年10月,中央政法委发文确认中山市为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地市”。荣誉不是终点,平安建设没有止境。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中山政法机关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全市政法系统将继续勇担使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宁,让“中山枫景”在新时代更加璀璨夺目。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