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广州110,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广州市公安局110接处警大厅接警员紧盯电脑屏幕,一边熟练说出这一句开场白,一边用双手快速敲击着键盘,记录警情与报警人信息。在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之际,南方网记者走进110接处警大厅和广州警察历史展,了解广州公安110报警服务台数代更迭的故事。
在广州警察历史展内,一台老式的110报警服务台设备在展厅中供市民参观。报警台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左上方是录音设备,中间的拨片与下方各个地区的按钮对应,当拨开拨片、按下按钮,即可与对应辖区的派出所取得联系。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公安接警员接听电话。图片来源:广州公安
四级高级警长苏丽梅是广州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第一代接警员,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0多年。对于80年代接处警的场景,她记忆犹新。“当电话铃声响起,我们一手拿起电话,另一只手按下录音机的录音键,确定磁带开始转动,再拿起笔在登记表上记录报警内容。”她记得,当时配发的笔还印有工号,每个人自行保管,上班了再拿出来用。
图片来源:广州公安
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开通110报警服务台。那天凌晨3时15分,广州110的第一宗报警电话响起,这也是中国第一声110报警电话铃声。一名市民报称在越秀区一家酒店里丢失了行李,接警员记录后马上通知辖区的派出所出警处理。民警很快到场,嫌疑人闻风抛弃赃物逃跑。“听师姐说,报警服务台开通第一天,一共接到24宗警情。”苏丽梅说。
苏丽梅回忆,初到110报警服务台,首要任务就是认路。每个接警员不仅要做到眼疾手快、头脑灵活,还要熟记城市的大街小巷,以便能以最快的速度通知附近的派出所派警力到场。“当时我们领导就领着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把路都记在脑子里,记不住的就都写在笔记本上。”
1987年6月9日,公安部发文向全国推广广州110报警服务台的运作模式。1996年12月,广州110报警服务台正式使用计算机进行接处警,从此广州110报警服务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这时候的广州110,通讯线路就增加了很多。”苏丽梅回忆。
新世纪后,为指挥调度提档升级,广州110建设综合指挥调度平台。2003年,广州公安110新接处警大厅正式启用,并沿用至今。大厅有600平方米,设置了80个接警席位,如今每名接警员每天的摘机量超过200次。
苏丽梅说,与80年代不同,现在每名110接警员都是录入神手,每分钟输入100个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键盘的平均寿命是2.5年。
“现在的报警形式多样化了,面对报警人不便使用电话等问题,我们设置了12110短信报警平台、‘广东110’微信小程序自助或视频报警。”苏丽梅介绍,面对非警务问题,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热线建立了“一键转接”机制,帮助市民对接准确的反映渠道,彻底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2023年,广州110全年接警量达725.8万起;其中,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平台分流社会联动、求助咨询等非紧急非警务警情131.3万起。
“我20岁参加工作就跟广州110结缘了,一干就是30多年。我也没想到,能够在一个岗位上干那么长时间,挺难得的。”本月末,苏丽梅即将荣休。30多年,苏丽梅见证了广州公安110报警服务台的数代更迭,也见证了接处警大厅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这里,一根细细的电话线串起了警民沟通的桥梁,牵起了群众求助的希望,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