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法院已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查,确认双方夫妻感情已破裂、自愿离婚,现出具民事调解书和离婚证明书,你们就可以解除婚姻关系了。”横沥法庭法官叶伟芬对电脑屏幕里的双方当事人说道。仅用时10分钟,她和调解员便联手远程化解了这起跨国离婚案件。
近年来,东莞第三法院横沥法庭主动融入辖区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以“红色邻里”调解工作室、多元解纷工作站、诉源治理示范社区为阵地,探索构建“党建+诉源治理”工作机制,通过组织共建、业务共促、活动共联,不断推进党建与诉源治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基层解纷效能。今年1—7月,横沥法庭诉前已累计化解纠纷1717件,调解成功率近五成。
“红色”领航聚合力
“要用好调解工作室平台,建强用好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在职党员干部职工三支队伍,统筹综治、司法、民政、妇联、团委、工会等力量,力促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2022年8月16日,随着东坑镇委副书记钟灿杨在授牌仪式上的致辞,东坑镇与横沥法庭联合打造的“红色邻里”调解工作室正式设立。
仪式上,横沥法庭党支部与东坑镇全部16个村(社区)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建立党建引领、多方聚力的“1+3+N”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即各村(社区)按照1名法官、3名团队人员、N名调解员的标配,对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随后,法庭工作人员还用情景剧的形式开展婚姻相关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向现场观众普及了婚前协议、离婚冷静期等概念。
这只是横沥法庭坚持党委领导,打造多元解纷“共同体”,构建诉源治理“联动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横沥法庭坚持“外联内引”,按照分类、分层、分级原则,积极打好矛盾纠纷化解“主动仗”。一方面,联合辖区司法、综治、妇联、人社等部门,设立多元解纷工作站,发挥专业性调解组织优势,促进家事、劳动争议等纠纷靠前解决。另一方面,发挥特邀调解、诉前委派等工作机制作用,依托“红色邻里”调解工作室、诉源治理示范社区等平台,织密织细基层解纷网格,推动实现矛盾纠纷及时调、就地解。
“人民法庭是司法系统的最末梢,同时又处于矛盾纠纷的最前沿。依靠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我们可以汇聚各方党员力量,形成优势互补、有序衔接、协同联动的诉源治理大格局,给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带来新活力新动能。”横沥法庭庭长张伟表示。
联调联动化纠纷
“叶法官,有个离婚案件男方在国外,法院有办法组织调解吗?”8月10日一早,横沥法庭法官叶伟芬刚到办公室,便接到了东坑镇东坑村调解员卢敏华打来的电话。
卢敏华在电话中说到,其同村村民王某、卢某于2020年登记结婚,婚后由于男方卢某长年在国外,夫妻分居两地、聚少离多,王某想起诉离婚。她了解情况后,多次跟双方沟通,试图挽救双方的婚姻,但两人都表示因无法在一起共同生活,双方夫妻感情早已破裂。
对于王某的离婚意见,卢某虽口头同意,但表示短期内无法回国办理相关手续。为此,卢敏华只好求助对接东坑村的法官叶伟芬,希望其能提供解决思路,让双方减少诉累,早日解决婚姻问题,开启新的生活。
“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调解。”叶伟芬向卢敏华提出建议,后得到了双方的一致同意。
8月14日下午,王某、卢某准时登录法院线上调解平台。在卢敏华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远程签字确认。叶伟芬随即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查,后出具文书。前后不过五天,这起困扰了当事人多时的离婚“难题”便迎刃而解。
自“红色邻里”调解工作室设立以来,横沥法庭叶伟芬等10名党员法官便集法律指导、跟进培训、诉讼服务、普法宣传“四员”于一身,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各村(社区),携手基层调解员,筑牢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基层调解员具有贴近人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天然优势,‘法官+调解员’联合调处,兼顾情理法,老百姓更买账,同时,程序简单、便捷高效,已逐渐成为广大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寻求利益保护的首选。”叶伟芬表示。
在“红色邻里”的示范带动下,横沥法庭的诉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一年来,东坑镇各级调解组织累计受理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消费纠纷等16类矛盾纠纷案件1521宗,妥善调处1492宗,调解成功率达98.09%,涉案金额约1165万元,有效实现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化解。
授人以渔强底气
“现在开庭!”2023年4月10日上午9时,横沥法庭法官张利宝敲响法槌,对一起物业服务纠纷案进行开庭审理。
旁听席上,坐着21名特殊的“听众”——来自东坑镇司法分局及16个村(社区)的调解干部。随着原被告双方举证、质证,法官梳理争议焦点,双方再展开庭审辩论……他们渐渐沉浸在其中。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张利宝和旁听人员结合物业服务纠纷特点,就如何摸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找准调解突破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专职调解法官叶伟芬再结合具体案例,向调解员们详细讲解了调解的流程、技巧、调解协议的制作和注意事项等,并一一解答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法院审理案件、调解纠纷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还增强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干货满满,非常受用。”活动结束后,来自黄麻岭村的调解干部谢焕初向叶伟芬反馈道。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加强与各村(社区)调解员的对接,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横沥法庭还将指导培训工作融入日常并长期坚持。
每个月,横沥法庭都会针对不同案件类型,以“观摩庭审+法官授课+现场互动”的形式,组织辖区调解员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同时,将调解员编入法官团队,由法官“一对一”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应用水平和调解能力。
此外,为提升基层群众对诉前调解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横沥法庭党员法官、调解员还充分利用“双报到”机制,积极“走出去”,通过设置展板、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向社区群众介绍诉前调解省心、省时、省钱等优势,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
“通过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实现矛盾预防、纠纷化解、宣传引导‘三到位’,这是我们诉源治理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抓实抓好工作的方法路径,我们会坚持走下去。”张伟说。
■数读
诉前调解成绩单
在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中,横沥法庭与辖区横沥镇、东坑镇综治、司法、网格中心、人社、妇联等12个部门以及34个村(社区)建立了常态化沟通联络和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今年1—7月,横沥法庭诉前已累计化解纠纷1717件,调解成功率近五成。
今年以来,横沥法庭共面向20个部门开展10场次调解员业务培训和普法宣传活动,参与人数约350人次。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