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
对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而言,司法公正高效既是重要标志,也是基本保障。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1条举措、“一园区一专班”机制、构建“1+6+N”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体系、诉讼服务站、法官服务点……近年来,梅州兴宁市人民法院出台系列实招硬招,以法治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秉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案案都是试金石”的理念,兴宁法院大力实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程,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今年上半年,受理各类案件5100件,办结4202件,结案率82.39%,位居梅州基层法院第一。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兴法宣
疏
绿色通道 护航企业发展
炎炎夏日,兴宁某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同样热火朝天,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赶制订单。
然而两个多月前,科技公司因拖欠货款870多万元,被昔日生意伙伴广东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一度面临停工停产危机。
双方都是本地重点企业且案件标的额大,为把“公正与效率”体现在办案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诉累,兴宁法院果断启用“绿色通道”,对案件优先送达、优先排期开庭,全力加速解纷。
此时,电子公司向法院申请诉中财产保全,要求查封科技公司机器设备。经走访调查、多方评估,承办法官了解到科技公司商业信誉良好、经营前景乐观,因订单回款延迟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你们合作多年,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体谅,心里自然有杆秤。财产保全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解决纠纷,一旦强硬查封扣押,限制生产经营,被告很有可能丧失还款能力。”承办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电子公司最终同意进行“活查封”,科技公司得以在查封期间继续正常使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经营。
为尽快促成纠纷解决,兴宁法院联合工业园区管委会多方协调,最终电子公司主动放弃利息并自愿承担诉讼费和保全费,双方达成了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科技公司每月向电子公司支付50万元直至付清欠款。电子公司主动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多亏法院高效调解才没有影响生产经营,也感谢原告的通融体谅,现在接到了不少订单,一定能按时还款。”科技公司负责人谢某连连道谢,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为打好优化营商环境主动仗,兴宁法院出台《实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程行动方案》,推出21项“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畅通涉企案件“立审执破”绿色通道,增设涉企案件“绿色服务窗口”、设立涉企诉讼服务专线,实行“一窗通办”“一号通办”;充分发挥“法院+侨联、工会、工商联、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诉调对接机制效能,推动涉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完善“多元解纷+速裁”衔接机制,组建2个民商事速裁团队,进一步缩短办案周期,降低市场主体诉讼成本……
据统计,今年以来,兴宁法院审结速裁案件651件,大部分案件在5天内审结,最快当天审结;审结各类涉企纠纷案件756件,调解撤诉率47.37%,涉案标的额近6亿元,七成以上案件在60天内审结,实现降本增效,切实减轻企业诉累。
稳
放水养鱼 助企“造血重生”
“要不是法院善意执行,公司怕是很难渡过这次难关。”在执行和解协议签署会上,被执行人兴宁某房地产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
在兴宁法院主持下,申请执行人河源某建筑公司、被执行人兴宁某房地产公司签下执行和解长期履行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2022年,建筑公司与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至兴宁法院。诉讼中依据建筑公司财产保全申请,法院依法查封了房地产公司名下186套房屋及20间商铺。案件经法院调解,确认房地产公司尚欠建筑公司工程款本金9000万余元,并约定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2023年1月,建筑公司申请强制执行。截至2023年3月,房地产公司拖欠的工程款及逾期付款利息共计1亿多元。
这是一宗上亿元的大案,既要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利,又要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如何实现互利共赢?
司法拍卖往往变现周期长、拍卖价值较低。执行法官在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后,认为涉案房产楼盘的地理位置较好、有发展潜力,盘活被查封的房产可以为被执行企业争取发展空间、实现解难脱困。
只有“放水养鱼”,才能帮助困难企业“造血重生”。
兴宁法院积极与政府部门联动,形成化解纠纷合力。在多方协调下,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将房地产项目销售回款按比例用于清偿工程欠款,双方每月对销售款进行结算,房地产公司先行支付逾期利息50万元,剩余款项根据和解协议按期履行。
和解当天,前期被查封的200多套房屋及商铺立即得到解封。至此,纠纷解了、企业“活”了,两难变双赢。
执行案件多、执行难度加大是当前困扰兴宁法院执行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兴宁法院深化执行案件“三项机制”改革,全力兑现胜诉权益。今年上半年,执结案件1282件,执行到位金额1.4亿元,总体执行质效位居梅州基层法院第一,大部分指标排在梅州基层法院前列。
以高质量执行暖企护企,兴宁法院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执行行动,推行信用承诺、信用修复、纳失宽限期机制,推动59家企业积极主动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帮助企业重获生机、重返“赛道”。
保
能动司法
全力安商惠企
收到兴宁法院发来的邀请码后,远在外地的某木业公司和某建设公司通过手机“粤公正”微信小程序分别进入在线调解室,与法院诉前调解团队进行三方连线,就买卖合同纠纷进行诉前调解。
原来,建设公司承包兴宁一楼盘项目的装饰工程后,将项目的室内木门安装交由木业公司施工。经双方结算,建设公司仍欠木业公司木制品款80万元。
“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均无异议,请确认无误后进行电子签名。”经过一小时的高效调解,双方确定了分期履行的还款方案,法官上传调解笔录后,建设公司和木业公司在手机屏幕上分别签字确认。
“人在外地,来回跑法院耽误工期。没想到网上调解这么方便,一天就把纠纷解决了。”视频屏幕中的当事人对在线调解大力点赞。
企业家如此快捷方便的司法体验,得益于“指尖诉讼”的再升级。
兴宁法院向科技要效率、向智慧要效能,优化提升“三中心一基地”效能,推行网上立案、在线庭审、在线调解、网上执行,实现涉企诉讼“一网通办”;深度运用在线音视频调解室,15个高清科技法庭实现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庭审直播系统全覆盖。今年以来,网上立案487件,在线开庭、调解案件195件。
线上数字惠企,线下“零距离”送法入企,兴宁法院全力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今年6月底,兴宁法院司法服务组深入工业园区、乡镇企业,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普法宣传周活动。法官走进工业园区,挂上国徽、摆好桌椅,开展巡回审判,现场释法明理,把法治课堂搬到企业及群众身边;深入重点企业,法官“现身说法”,现场“把脉问诊”,帮助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为企业和员工排忧解难。
只有精准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才能知道司法服务要做什么。今年以来,兴宁法院走访重点企业39家,收集意见建议85项,解决企业问题52条,发放普法手册超3000份。
平等保护、善意文明理念贯穿兴宁法院执法办案始终。兴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展明表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重在抓实,久久为功。兴宁法院将不断强化细化实化服务措施,全力以赴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做优、做精、做到位,栽好法治“梧桐树”,引来高质量发展“金凤凰”。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