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单位上门检查的频次明显减少,更多时候是我们主动邀请安监办来指导。比如工厂出现消防隐患需要排查,他们现场指出问题,我们立即整改,避免了因检查不到位被处罚。”近日,深圳市宝安区某食品企业负责人面对区司法局调研人员时这样表示。
企业感受到的变化,源于宝安区一场聚焦涉企行政执法的深化改革。今年以来,该区围绕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领域和街区,系统推进综合治理,推动行政执法在规范中更显温度,实现执法效能与营商环境的“双提升”,企业满意度持续攀升。
“这次专项行动的核心,是真正回应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让行政执法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航者’而不是‘绊脚石’,不断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宝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制度体系
改革从顶层设计破题。宝安区委、区政府多次在常委会、党组会议、常务会议中专题研究部署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工作。一场由分管区领导主持召开的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会议暨专项行动推进会,成为推动改革落地的重要节点。
区司法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集结全区涉企行政执法单位,联合区纪委监委组建“双专班”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全区专项行动,层层压实责任。印发工作通知,剑指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四乱”以及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等企业痛点,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制度体系也在同步完善。区层面陆续出台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指引、个案监督指引、特邀监督员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各执法单位积极构建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区应急管理局优化行政处罚裁量标准,推行“事先告知+普法指导”;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率先探索“执法观察期”制度;宝安市场监管局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及跨部门联合检查;航城街道试点推进分级分类监管……这些举措共同搭建起全区行政执法监督的“四梁八柱”。
回应企业诉求
改革要见实效,必须精准聚焦问题。宝安区拓宽线索收集渠道:政府官网设立专栏公开征集线索;通过12345便民热线、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梳理涉企诉求和侵害企业权益的信访件;同时全面排查近两年行政复议纠错案件,分析行政执法罚没收入数据,力求摸清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的底数,尤其是“四乱”、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执法扰企等顽疾。
为了更真实地掌握一线情况,宝安区司法局采取“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暗访方式。
6月27日,司法局相关工作人员分别对松岗街道某模具有限公司和某拉链有限公司作回访调查。
“安监办每次来检查连口水都不喝,查完就走,从不干扰日常生产。”拉链公司负责人的反馈,反映了执法作风的切实转变。当被问及是否存在“四乱”、违规异地执法等问题时,模具公司负责人坦言,“前几年,的确有不规范行为。但近年来,这些情况基本消失了”,这种变化,印证了整治实效。
创新监管方式
如何在执法中既纠正违法,又服务企业发展?宝安区在创新监管方式上大胆探索。
针对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问题,宝安区在全市率先出台规范市外异地行政执法协同联动工作指引,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区水务局联合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及周边区水务局开展流域联动执法,今年已组织联合检查9次,处理线索9宗。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联合东莞长安分局开展交叉执法4次,检查企业12家,发现并督促整改6项问题。
科技手段也在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宝安全面推广“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梳理“五类百强”企业名单,指导企业申领专属监督码。系统上线以来,已归集行政检查数据2741条,基本实现“扫码入企”。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依托大数据、AI、无人机等开展非现场执法2.3万家次,占执法检查总次数的70.6%,非现场执法立案86宗,既提高效能,也减少对企业干扰。
在服务方面,宝安区多个领域推出柔性执法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实施“执法观察期”制度,给予企业自我纠错空间;宝安市场监管局清理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并建立企业价格咨询机制;区卫生健康局发布合规建设指南,加快构建标准化合规管理体系,推进“合规标杆机构试点”;区消防救援大队通过执法回访和“阳光执法”,保障企业知情权和申辩权,引导自查自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