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息化浪潮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我国法治宣传教育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出台,首次以专门法律形式为普法工作搭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不仅标志着我国普法事业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更清晰勾勒出网络时代普法工作的前行方向。
网络已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更是亿万民众精神生活的新空间。回顾过往网络普法实践,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愈发清晰:坚持正确导向是首要准则,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宣传普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宣传教育全过程各方面;服务大局是关键方向,需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心工作,精准解读政策法规;贴近群众是落地根基,要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鲜活可感的真实案例,让法律法规从“纸上条文”变为“心中准则”;融合创新是活力源泉,借助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全媒体形态,让普法内容既有“干货”又有“温度”,切实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
网络普法的时代价值,早已超越“知识传播”本身,成为治国理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它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新前线”——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及时、准确、权威的法治解读能迅速廓清模糊认识、批驳错误思潮,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理性。就像在各类热点事件中,权威媒体的法治分析总能打破谣言迷雾,避免公众被误导,守住正确价值导向。它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新动能”——通过普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消费维权等法律法规,引导网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它更是培育法治信仰、建设法治文化的“新沃土”——持续深入的网络法治宣传,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公民的法治思维与行为习惯,让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颁布,为网络普法绘制了清晰的“任务蓝图”。其核心目标绝非简单的“法条推送”,而是要通过普法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真正成为全民的精神信仰。围绕这一目标,强化网络媒体公益普法责任,有四大关键任务亟待落实:一是强化思想引领,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持续宣传解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二是落实普法责任制,网络媒体需主动对接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搭建权威信息发布与解读平台,将普法融入新闻报道、政策解读、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三是聚焦重点人群,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定制推送个性化普法内容,实现“精准滴灌”。四是繁荣法治文化,利用网络平台创作微电影、动漫、H5等高质量法治文化产品,开展线上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法治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普法站在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机遇显而易见:AI算法能精准刻画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普法内容推送;智能问答机器人可24小时在线,为公众提供即时法律咨询;VR/AR技术能打造沉浸式法治场景,让网民“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作用。但挑战也不容忽视:算法推荐可能导致“信息茧房”,让用户只接触单一视角的法治信息,形成认知偏差;AI生成的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的“解读视频”,可能误导公众、扰乱网络秩序;过度依赖技术还可能导致人文关怀缺失,让普法失去“人情味”;而老年人、农村地区网民等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则可能让他们错失优质普法资源;此外,AI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伦理边界等问题,也为网络普法带来新的考验。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唯有以法治宣传教育法为基本遵循,才能走出一条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普法新路径。要坚持导向为魂,始终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放在首位,在普法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法治正能量。要深化内容为王,打造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精品普法内容,让优质内容成为网络普法的核心竞争力。要拥抱技术创新,一方面建设智慧普法平台、发展智能普法助手、探索沉浸式普法场景,用技术赋能普法效率与体验;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治理,建立AI生成内容审核机制,防范虚假信息风险。要促进融合共享,推动线上普法与线下法律服务、社区普法深度融合,加强不同平台间的资源联动,同时针对特殊群体推出“适老化”普法界面、乡村普法小程序,弥合数字鸿沟。要健全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实时监测普法内容的传播效果、用户反馈,动态调整普法策略,让普法工作精准有效。
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制定,为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掀开了崭新一页。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风口,网络媒体既要牢牢把握技术红利,以创新驱动网络普法提质增效,更要坚守法治初心,不断探索网络普法的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新平台。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智慧型的网络普法新格局,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网络空间,滋养亿万网民的心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坚实的网络法治力量。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