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深圳前海打造涉外法治新高地
1980年,改革开放春雷激荡,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四十五载栉风沐雨,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磅礴气魄,闯出了一条从边陲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崛起之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更以持续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的新起点回望,深圳的每一次跨越都深刻诠释着“破”与“立”的发展辩证法。而开发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正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生动实践与精彩缩影。
今年是前海合作区成立15周年。这片“特区中的特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体制机制“堵点”,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以法治创新为引擎,在“一国两制三法域”的衔接探索中破浪前行。
十五载砥砺深耕,前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交出亮眼答卷:法治创新领跑全国、平台能级跨越提升、人才枢纽贯通中外。
当前,前海正以高标准建设深港国际法务区为抓手,加速将“法治软实力”转化为国际一流“营商硬指标”。前海的创新探索与成功实践,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前海样本”,更向世界昭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正以更开阔胸襟谱写制度型开放新篇章。
2024年,前海合作区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进出口额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市的60.4%,成为深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生动缩影。
此前,前海管理局委托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5.29%的企业表示投资前海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前海用经济数据证明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法治创新,早就刻进前海的基因里。2010年,为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配套其服务业“北上”落地的法律法规,国务院批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前海锚定以法治引领高水平开放的航标。
肩负国家战略使命,前海管理局作为中国内地首个区域治理型法定机构,开创性地实行企业化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立足服务国际化市场,目标锁定法治护航开放——在立法、执法、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等领域锐意探索,以制度创新打破“三法域”藩篱,用规则衔接赢得国际信任,前海发展“一天一个样”。
2022年1月,为提升大湾区法律事务开放水平、打造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正式启动。在既有法治创新基础上,法务区聚焦构建“两中心一高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功能布局,深化不同法系的跨境规则衔接。如今,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等六大类262家机构汇聚于此,这片“特区中的特区”日益成为深港合作的“首选地”和涉外法治的新高地。
法治软联通
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纷优选地”
“在香港做不到的、在内地做不到的,我们可以在前海先行先试,这是一个法律服务发展很好的地方。”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首任司长梁爱诗的这句话,在前海推进跨境商事争议解决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目前,前海高标准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诉讼、仲裁、调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已经构建起一套高效、专业的跨境商事争议解决体系,为区域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正吸引全球商事主体将其作为“解纷优选地”。
在民商事诉讼领域,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前海法院”)作为全国综合性司法改革示范法院,展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专业性。《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允许在前海注册的港澳台资及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商事主体一方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突破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涉外因素”的限制。自由适用域外法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增强裁判结果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从而提升国际商事主体对争议解决机制的信任度。前海法院深入推进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机制改革,率先制定《域外法查明办法》等规范制度,搭建起“法院依法自主查明+香港地区陪审员和外籍、港澳地区调解员参与查明+社会化专业力量协助查明”的立体化查明模式。截至目前,前海法院累计适用域外法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审理案件244件,其中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152件,成为全国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最多的法院。
值得关注的是,前海法院首创境外法律专家在线出庭查明法律的方式。香港籍人士黄耀武担任前海法院陪审员6年来,参与审理的180多起案件中,有不少适用香港法律审理,他见证了香港律师作为法律查明专家在线说明法律查明情况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前海法院在域外法查明和适用上的专业与便利。
完备的域外法查明和适用机制,只是前海法院体系化推进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的一部分。
2022年12月,前海法院制定发布“1+8”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制度体系及《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系列白皮书》,打造了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新示范,其首创的涵盖24项衔接点的跨境诉讼全流程诉讼规则衔接体系中,律师费转付机制获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入选广东省大湾区办评选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和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该案例也是该批最佳实践案例中唯一的法律类案例。
在仲裁领域,前海多项实践领跑全国。2021年,中国首座国际仲裁大厦在前海落成,深圳国际仲裁院(以下简称“深国仲”)整体入驻。该院在全球仲裁机构中率先探索法定机构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以国际化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15名理事中有9名来自境外。
深国仲创造了中国国际仲裁领域的多个“第一”,如率先聘请境外仲裁员、仲裁裁决率先获得境外法院承认和执行等。深国仲通过构建“深圳+香港”双城两院协同机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联动发展,有效推进区域仲裁机制对接与规则衔接。2022年10月,其创新成果“建立跨境仲裁协作和国际仲裁合作新机制”获国家发改委列入典型经验案例,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有益探索。
今年4月,《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发布,深国仲仲裁规则入选最受欢迎仲裁规则。其新一届仲裁员名册中,中国港澳台地区仲裁员237名,外国仲裁员488名,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深国仲受理的商事仲裁案件数量达14518宗,创历史新高,总争议金额增至1422.67亿元,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仲裁和调解案件当事人累计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并以业务合作方式引入12家国际法律机构。从数字反映出全球商事主体对在前海仲裁的优先选择。
此外,在科技赋能下,国际仲裁的跨境送达逐渐成为常态,为跨境仲裁按下了“快进键”。通过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上仲裁办案系统,可满足线上线下协同办案需求,并与香港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eBRAM)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跨境商事纠纷在线争端解决机制合作。2024年,深国仲通过线上方式立案比例达100%,文书电子送达超过16万次,其中1例以手机短信方式进行的跨境电子送达获新加坡高等法院确认有效,具有先例性价值,对国际仲裁的跨境送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调解领域的突破同样亮眼。2024年4月,香港J银行与香港邵先生因2000万港元贷款纠纷,根据约定管辖来到前海法院,案件诉前调解阶段被委派给香港调解会并调解成功,成为港澳调解机构在广东法院参与跨境商事纠纷调解的“第一案”,“港人港案港调”通过融合普通法调解优势与内地司法保障,为国际商事争议提供了高效可执行的跨境解纷范式,推动全球商事规则“软联通”。
这一突破得益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支持。2024年5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相关试点方案,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和前海法院试点吸纳港澳调解组织成为特邀调解组织,其中三家香港调解组织在前海法院开展试点。前海法院成立的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已与47家域内外仲裁调解组织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建立起诉讼、调解、仲裁相互独立又衔接配合的争端解决平台。该中心吸纳了49名外籍和港澳台地区特邀调解员,还会同香港调解机构联合制定跨境商事争议调解规则,融合内地评估式调解和香港促进式调解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调解规则高效衔接。
如今,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前海构建起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的“双终局”架构,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法治优势,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终局性、效率性及可执行性显著提升,为构建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机制支撑。
高端资源集聚
构建全链条服务的“法务生态圈”
在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司法、仲裁、法律服务等机构在此扎根生长,一条完整的法律服务产业链已然成型。这里正以“深港合作”“对外开放”“高端法务集聚”为核心,构建起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高端法律服务“生态圈”。
政策先行是资源集聚的“磁场源”。2022年5月,前海管理局发布《关于支持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高端法律服务业集聚的实施办法》,并于2024年修订完善。该政策聚焦落户支持、人才吸引、业务提升、规模扩张和成本降低等关键环节,为港澳及国际法律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在前海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国际组织等六大类262家机构已进驻法务区,专业律师、司法鉴定、公证、法律查明等全链条法律服务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跨境法律服务合作不断突破边界。作为广东唯一同时开展粤港澳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与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的地区,前海已培育出11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其中,司法部在广东试点的首家粤港澳联营律所——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港澳律师占比达25%。该所合伙人表示,前海依托“双区叠加”优势(前海合作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跨境执业、规则衔接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律所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试验田”。
去年9月,广东知恒·美国司莱博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新加坡立杰律师事务所驻深圳代表处等机构相继落户,更让国际法律服务唾手可得。这些联营律所汇聚了大量复合型人才,他们中有港澳籍律师,大湾区律师,和同时持有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执业资格的涉外律师,跨境法律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今年2月,落户前海的广东知恒(前海)律师事务所在美国SAD(Schedule A Defendants Scheme)一个典型的滥用诉讼权利案件中取得胜诉,不但为企业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为此后类似案件创造了具有说服力的判例,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前海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建设则为生态圈注入又一专业内核。前海联动香港出台专项政策,推动知识产权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吸引了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一批战略平台落户。通过整合司法、仲裁、行政、公证、社会保护等多方资源,前海打造出“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截至目前,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已累计监测海外知识产权案件1517件,“一对一”指导企业超1500家,助力166件案件取得积极成效,为企业节省诉讼费用超4800万美元,减少市场损失超20亿美元。
今年3月,前海又推出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集结前海法院等5家法治机构发布“企业法务AI应用平台”等智能法律服务产品。这是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的又一重大进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升级按下“快进键”。新发布的一批惠企举措覆盖司法、检察、仲裁、知识产权全领域,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前海将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打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前海管理局法治建设处副处长黄海表示,2025年,前海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工作思路,通过搭建前海企业法务联盟和法治观察员网络,推出涉商、涉外、涉海等创新举措,建设线上线下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等举措,切实提升前海合作区群众和企业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前海管理局将利用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国际化法律服务,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
人才双向流动
为法治创新“蓄动能”
6月19日,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守睿介绍,前海在人才体制改革方面,已率先实施入境签证、永久居留及便利通关等试点政策,正加速成为国际人才进入大湾区的“第一通道”。他表示,前海将持续优化外国人才服务、深化深港联合人才机制、便利港澳专业人士执业,为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助力。
在法治人才集聚方面,前海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服务。通过举办法律论坛、研讨会及提供优厚的人才补贴、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配套支持,构建法律专业人才的执业便利化环境,吸引大量国内外高端法务人才汇聚于此。今年2月落户前海的粤港澳大湾区涉外律师学院,更为前海涉外法律服务高地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在法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国法治论坛于2017年正式落户前海以来,为前海打造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提供了坚实的智库支撑。作为国家级法学研究交流平台,中国法治论坛通过常态化的学术研讨、专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交流,为前海涉外法治建设注入了前沿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
人才跨境流动也在律师执业领域开花结果。目前已有158名港澳籍律师在前海律师事务所执业,其中大湾区律师84名。这些熟悉两地法律与商业环境的专业人才,成为打通深港澳法律服务壁垒的重要力量,为跨境商事活动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法律支持。
前海法院则通过创新机制搭建起人才交流的“立交桥”。该院首创系统规范的香港陪审员制度,先后选任三批共81名香港陪审员,累计参审案件达1111件,让香港专业人士深度参与司法实践;同时聘请49名港澳台地区及外籍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跨境商事纠纷2811件,凝聚起湾区多元解纷合力。
此外,前海法院率先引入4名港澳专家研究员,并接收10批31名司法研修生,共同投身规则衔接改革创新,为法治研究注入智慧活水。
以2022年前海法院创新设立司法研修生制度为例,该项目面向内地和港澳高校招收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参与司法调研,成为培育大湾区法治人才的“孵化器”。截至2024年5月,已接收7批24名司法研修生,涵盖港澳境外高校博硕士生5名、内地高校博硕士生19名。研修生围绕跨境商事实体规则衔接、跨境诉讼规则衔接等关键课题,分配至民法、商法、诉讼法3个课题组开展研究。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的培养模式,由资深法官担任导师,并引入港澳高校专家研究员指导,全面提升研修生的研究能力与实践素养。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关子郢便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2022年9月,他通过招募成为司法研修生,2023年起独立承担“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法律规则比较研究课题。他从两地共性规则切入,梳理横向对比条目,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在他看来,这样的“小切口”研究,能推动区域间资本流动、技术流通与相互认同,而这些聚沙成塔的微力量,终将成就“双向奔赴”的新湾区。
从香港陪审员参审到港澳调解员化解纠纷,从专家研究员献智到司法研修生深耕课题,前海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这种跨地域、跨法域的人才双向流动,不仅促进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交融,更为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让法治创新的源流持续涌动,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未来新引擎
做好综改试点2.0答卷
6月10日,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综改试点2.0”)对外公布。站在综改试点2.0的新起点,前海已经“开笔作答”:打造企业赴港上市培育基地、拟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允许境外个人开立证券账户……这些“硬核”措施背后,是前海以法治软联通为纽带,为深港融合“双向奔赴”所构筑的坚实底气。
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前海将围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的主题,聚焦涉外、涉海、知识产权保护三大特色领域,通过聚机构、建机制、做通道、搭平台、强生态等方式,着力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打造深圳市域外法律查明和研究中心,为出海企业打造域外法律服务平台。共建全球华语律师合作网络,打造“法律服务全球通”,建设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对接平台。
二是搭建前海企业法务联盟,凝聚前海企业的法务人员,聚焦企业涉法需求难点堵点,形成常态化信息采集、法律知识培训、法治风险提示机制。针对企业反馈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建立问题处置机制,“一对一”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三是聚焦世界前十律师事务所、境外知名仲裁、调解等争议解决机构开展精准招商,提供从选址、注册到人才引进、业务拓展的全链条、精细化服务。
四是以法促商,法商融合。提高区内法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法商对接水平。举办多主题、跨领域的企业和法律服务业系列交流见面会,推动法律界和商业界的供需对接。
这是4月23日拍摄的前海石。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作为综改试点2.0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正以“更高标准”绘就新时代法治蓝图。这些务实举措,不仅为深港共融共生筑牢法治基石,更将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重要支撑。未来,前海必将以法治“软联通”为引擎,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深圳篇章续写辉煌。
(原题:“深圳前海打造涉外法治新高地”系列报道之一丨前海:高标准建设深港国际法务区 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