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不用跑律所、不用跑法院,只在综治中心一个窗口就把赔偿问题解决了!”外卖骑手小赵在送餐途中摔伤,公司拒赔,无奈之下,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窗口立刻响应,安排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司法所启动“援调对接”,不到一周,小赵收到了赔偿款。
整合多方资源,联动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这是中山市司法行政系统推动基层司法所融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的探索创新。
近年来,中山市将司法行政力量融入综治中心,推动“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防范风险。
“全方位”对接
集聚力量进驻综治中心
强化资源整合。制定入驻综治中心工作细则,深入推进各类对外服务平台“多合一”,全面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和法律援助等解纷力量进驻23个镇街综治中心,法律援助推行市域通办,石岐街道、西区街道、黄圃镇等综治中心设立行政争议调解工作站,前置介入调处行政争议,实现“应融尽融、应进尽进”。
强化功能融合。建立“医调、访调、警调、诉调、复调、援调”六调联动机制,推动各类解纷方式主体衔接、制度衔接、程序衔接、效力衔接。积极搭建智慧调解平台,推动数据共享,建立“受理—接办—调处—回访”闭环体系,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高效率”运转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基层既是产生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的“茬口”。如何高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率,中山市司法局在体系化、多元化、专业化上持续发力。
健全“体系化”网络。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全覆盖的调解组织体系,在全市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450余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10余个,并持续向涉侨家事、知识产权、新业态等领域拓展,形成全面覆盖、多点联动的纠纷化解格局。
强化“多元化”解纷。创新“调解+公证”“调解+法律援助”同步推进的组团服务模式,搭建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有序衔接、多元共治的纠纷争端解决机制。与江门、珠海、深圳建立市域跨界调解机制,扎实开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各类纠纷分层过滤、高效化解。
2025年1至7月,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11245件,将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
“多维度”发力
厚植基层治理法治根基
3月,某建筑工地20多名工人因被拖欠工资集体维权。综治中心及时“吹哨”,司法所牵头,住建、人社、律师同步响应,迅速组成调解团队。了解情况后,采取“以案释法+个别谈判”的方式,在调解中融入普法,仅用2天时间,成功化解矛盾,帮助工人收到被拖欠的工资。
推动矛盾纠纷群防群治,各方力量需形成合力。
抓细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等机制,用好网格员、调解员、律师等多元力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990余场次,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推动“1+6+N”工作体系走深走实。
抓实法律服务供给。积极发挥公证在社会治理体系中预防性和强证明力的作用,持续推进“社区公证员”试点,构建“公证+社会治理”新模式,2025年上半年,进社区服务群众近2000人次。面向“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等开展“点亮法治之光 照亮人生之路”“法律援助+人大代表”等专项行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00余件,强化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
从“多跑腿”到“一站结”,从“被动调解”到“主动治理”,中山市司法局通过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和服务下沉,让司法行政力量在综治中心“生根发芽”,以“全链条”之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