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板,上次那笔中东订单的纠纷,对方律师已经确认和解方案了,以后关于不可抗力的条款要注意写细了。”党员调解员刘嘉莹蹲在物流档口门前,用红笔圈出了合同争议处。
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道毗邻广州火车站,25个鞋服饰专业市场、1.1万家经营主体在此扎根,年交易规模达400亿元。涉外贸易频繁的背后,纠纷调解与出海服务需求日益突出。为此,街道创新打造“双平台”——时尚商圈调解工作站与企业出海服务中心,前者整合公检法等多部门力量组建30人专业团队,设12名党员首席调解员;后者联合区贸促会及4家专业机构,构建“调解止损—服务赋能”全链条体系。今年以来,调解工作站成功化解商标侵权、跨境追偿等纠纷38宗,成功率97.2%,涉外纠纷实现“零败诉”。
助力企业拿下海外订单
“以前处理跨境货款纠纷,要跑法院、仲裁委、领事馆、保险公司,至少半个月,这次街道3天就帮我解决了!”商户崔相位的客户因货物延迟拒付尾款,双方语言不通、合同条款模糊。党员调解员刘嘉莹积极协调,由司法所、派出所以及涉外律师团队助力,通过翻译合同、商会协调、视频会议调解,3天就促成了双方和解,客户同意按既定约定支付货款。
“合法合规是底线,合情合理是温度。”刘嘉莹总结了“四合四字”工作法(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听、理、解、和),让商户从“怕纠纷”变为“信调解”,街道涉商诉讼量同比下降30%,调解满意度达100%。
在全球化浪潮下,企业出海成为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招”。李旭在天和鞋城创办了自己潮鞋品牌,开拓欧洲市场时因为不熟悉CE认证的流程卡了壳,街道的企业出海服务中心启动帮扶流程,由党员干部陪同申请,协调贸促会加急审核。李旭感慨道:“以前跑完几个部门至少要10天,现在‘一站式受理’,连翻译费都省了!”
中心提供外贸单证、供应链金融等20项服务,半个月内助力18家企业拿下海外订单。“政府牵线的‘鸿运鞋业贷’授信2000万元,我们终于有资金升级生产线了!”商户林映微不仅通过中心追回跨境欠款,还搭上了电商快车——中心链接直播资源,帮助36家民企开拓东南亚市场,带动线上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同比增长35%。此外,中心编制了《站前益企帮政策汇编》,开展“以案释法”活动23场,推动企业涉外合同规范率提升至90%,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2%。党员干部“档口议事、市场办公”成常态,政企恳谈会已破解融资、物流等问题47项,供应链响应速度加快30%。
商圈年客流量增长50%
“营商环境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引来金凤凰。”站前街道党工委书记梁治国说,双平台就是他认领的“一把手”党建项目。如今,商圈年客流量增长50%,新增涉外注册企业超300家,正从“全球批发集散地”向“时尚产业创新地”转型。
从“矛盾不出市场”到“服务全程护航”,荔湾区站前街道以党建红引领法治蓝,用“软服务”激活“新动能”。这既是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商贸一线的生动实践。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