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克某机械广东有限公司机械车间,如同盛夏的天气一般热火朝天。这家智能设备生产企业,自2024年5月成立至今订单量已超亿元,在2025深圳国际橡塑展上推出的全新设备更是大放异彩。鲜有人知,其前身考某公司曾濒临绝境。
“在政府和法院的提前介入下,我们最大限度地留住了考某公司的高新技术、科技人才、供应链和订单,公司才能快速崛起。”克某公司总经理徐先生对此感慨良多。
从协助企业突围到产业动能激活,佛山法院将司法智慧深度融入发展大局:通过“执破融合”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助力困境企业实现技术迭代与产能跃升;依托善意文明执行,为暂时困难的企业预留发展空间;构建失信惩戒与修复闭环,帮助数千家企业重获市场信任。一系列创新实践既让司法温度浸润市场主体,更以法治之力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为营商环境优化筑基,生动诠释着司法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
赋能创新:搭建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屏障”
2023年12月,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日常企业用工监测中,发现考某公司陷入停产困境,顺德区法院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得知此消息。“法院在债务违约前介入,为挽救企业赢得了黄金时间。”顺德区法院破产审判庭法官王晓娜说。
2024年1月,法院依法受理考某公司破产清算案。政府与法院联动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在多家有意参与重整投资的龙头企业中,依法选定苏州一家机械有限公司为重整投资人。
在法院指导下,管理人制定“出售式重整”方案,将职工安置、在建订单与实物资产整体出售。4月,债权人会议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清算转重整仅用时不到80天,108名职工重新就业,170多家上下游供应商延续合作,克某公司由此顺利“接棒”。
在“佛山智造”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像考某公司这样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既是产业升级的“先锋队”,也可能因外部冲击陷入困境。如何为新质生产力成长筑牢“安全网”?佛山法院给出答案。
佛山法院出台工作指引,重点对专精特新企业,掌握前沿核心技术以及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上市、挂牌的中小微企业及早救治。根据指引,法院在前端治理、立案、财产保全、审判、执行等司法全流程嵌入预警节点,尽快尽早发现困境企业;借助佛山市重整投融资平台“企业重整价值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精准评估企业技术潜力、品牌价值、行业地位等核心指标,为困境企业“精准画像”;对有重整价值的企业,在庭前开展重整辅导,并通过“立转破”“诉转破”“执转破”等路径流转进入破产程序。
2024年,由佛山法院主导的全国首个困境企业风险预警平台上线。该平台打通司法办案、企业经营等多维数据,目前已对2.3万家企业实施动态风险评级。与此同时,佛山法院还探索创新“执破融合”工作机制,完善“1+1+N”执破融合团队,形成聚合效应。2024年,佛山法院通过重整、和解已成功挽救20家困境企业。这些“重生”的企业,成为佛山制造迈向更高能级的硬核力量。
执守善意:打造护企安商“暖心防线”
“执行不能‘一刀切’,既要保障胜诉权益,更要为企业留一线生机。”三水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翁晓炜在处理一起3.9亿元的上市公司合同纠纷执行案时,面临着艰难抉择。
被执行人虽持有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权及不动产,但直接采取传统执行手段,极有可能让企业陷入绝境。翁晓炜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股票交易规则,打破常规采用集中竞价拆分抛售策略,紧盯市场动态,在某品牌手机上市带来股价利好的关键节点,成功变现5500多万元。面对被执行人拒不配合非上市公司股权评估的难题,他多次上门释法,搭建微信沟通平台推进材料质证,历经6个多月完成评估拍卖。
为保证非上市公司股权处置的公开性及后期公司运作的相对整体性,翁晓炜决定将相对分散的股权合并,以9个拍卖标的挂网拍卖。经过多轮激烈竞价,7家公司的股权全部成交,其中一家公司的竞价次数高达974轮;1处不动产也以3900多万元的价格顺利拍出。最终,双方就剩余款项达成和解,实现了胜诉企业权益与被执行企业存续的双赢。
类似的暖企故事,在佛山法院不断上演。在佛山市某科技公司系列执行案中,26名工人追索劳动报酬、供应商追讨货款等多起案件同时进入执行程序。承办法官郭贤政经调查发现,该公司为优质企业且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受资金周转难题困扰。他果断给予企业三个月暂缓执行期,并积极协调各方。最终,企业成功引入外资,不仅足额清偿42万余元工资款和37万余元货款,更保住了生产根基。
只有以“温度”破题、用“柔性”解题,才能真正为企业纾困解难。为此,佛山法院出台《关于依法善意文明执行 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指引》等文件,将“活封活扣”、预处罚等柔性举措融入执行全流程。顺德法院推广“无异议债权先行判决”机制,使企业债权兑现周期缩短53%,有效缓解账款拖欠难题。
在提升财产处置效能方面,佛山法院上线网拍辅助平台,规范网络拍卖流程,对涉困难企业案件指定专人办理,缩短财产变现周期。通过赋权与监管并行,创新运用“法院监管+自行处置”、分拆处置、强制管理、流拍再卖等方式,加速企业债权实现效率,增强市场主体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信心,让胜诉企业权益更快“变现”,推动执行工作向“精准监管、高效协同”转型。截至目前,运用“法院监管+自行处置”方式的执行案件达10件,成交金额282.02万元。
此外,佛山法院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常态化走访企业,开展普法宣讲、风险排查,针对涉企恶意诉讼及时核查澄清,向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发出司法建议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从个案执行到机制创新,从权益保障到源头治理,佛山法院正将善意文明执行融入司法肌理,为市场主体化解痛点,持续打造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营造惩戒与包容并重的“诚信生态”
诚信是企业行稳致远的生命线。近年来,佛山法院以司法创新为驱动,将信用修复机制深度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从“执”到“治”的执行工作新路径,充分激活释放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今年6月,在禅城区法院推动下,该院与银行等多部门构建“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闭环机制”,这一创新则源于法官李丽斯承办的一起案件。
原来,叶先生的建筑工程公司早年因资金链断裂,深陷多起诉讼。案件执结后,禅城区法院及时屏蔽公开信息。但今年5月,叶先生申请银行贷款时仍因信用问题受阻。无奈之下,叶先生向法院求助。
执行法官李丽斯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排查,最终发现是某银行支行系统“展期”标注异常导致,但实际上关联的债务已执行完毕。随后,李丽斯经多番努力,在20天内推动银行认可贷款结清,不仅让叶先生的企业获融资扩产,更促成司法与金融的常态化信用协同治理。
从个案突围到机制革新,佛山法院的信用体系建设展现出“刚柔并济”的智慧。“柔”体现在包容审慎的信用修复举措:通过细化信用惩戒分级机制,鼓励企业主动履行义务,2024年,佛山法院对3085家企业采取失信惩戒措施,同比下降64.85%;探索出具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证明、将自动履行信息向征信机构推送等守信激励措施,2024年,对6502家企业依法修复信用,同比增长710.19%,及时为失信企业恢复商誉。
而“刚”则彰显于严厉的失信惩戒与违法打击。佛山法院强化府院联动,开展“小案必执”专项行动,2024年以来共执结企业申请执行案件40502件,执行到位金额183.3亿元;对规避执行行为“零容忍”,移送拒执、妨害公务罪226件,有效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秩序;联合公安、检察、纪委等部门织密打击“逃废债”网络,累计移送违法犯罪线索、问题线索13条,作出17起司法处罚决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大震慑。
当信用修复成为企业重生的“绿色通道”,当失信惩戒化作维护公平的“法治利剑”,司法力量便成为激活社会信用生态的“活性因子”。惩戒与包容并重,温度与力度兼具,佛山法院正以司法实践助力擦亮“诚信佛山”的金字招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信用基石。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