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作日上午,香港调解会副主席马嫊傃来到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深圳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看看是否有新的案件分配。
这种变化发生在2024年6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在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下称“前海法院”)首批试点“吸纳港澳调解组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邀调解组织”之后,马嫊傃正是特邀香港调解组织调解员之一。
而这一突破也是前海法院建设高质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平台,构建国际商事调解新格局,全力支持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的最新成果之一。
作为设在全国首个深港合作区和首个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里的司法机构,前海法院承担着探索不同法系法律规则衔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使命,“改革探索者”“规则衔接先行者”成为其前行底色。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推动两者互融互促、共同提升。各支部则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围绕跨境商事纠纷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审判监督、高效执行、国际商事调解等内容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审判执行质效提升。”前海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艳红说。
2015年建院至今,前海法院创新举措6次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向全国推广,21次入选广东自贸区、广东法院制度创新案例,71项入选前海制度创新成果。2024年,前海法院获评“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一家获评该荣誉的自贸区法院,实现深圳近20年来在此项荣誉上的突破。
突出政治统领
深入推进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
一个城区拥有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是优质营商环境的刚性需求。早在前海合作区成立初期,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就曾作过一份《前海涉港合同适用香港法律调查报告》,统计显示75.3%的企业在投资前海时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92.15%的企业愿意在前海签订商事合同时适用香港法律。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如何推进不同法域之间的衔接融合,提升区域内经济要素的流动成为现实问题。
“这意味着,作为合作区自贸区内的人民法院,需要打造符合前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定位的新型法院。”前海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谢雯说。
2015年1月28日,前海法院正式成立,是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建设的司法改革示范法院,集中管辖深圳市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前海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域外法适用体系、完善“港区陪审”“港区调解”等机制,深入推进跨境法律规则衔接。
为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前海法院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改革措施,定期向上级法院和前海党工委报送重点改革项目落实情况,定期报送重点改革项目落实情况,确保改革事项落地落实,形成跨境诉讼规则衔接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研究》丛书等跨境法律规则衔接制度性成果。
数据显示,2015年2月至2025年6月,前海法院累计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24754件,覆盖144个国家或地区,数量全国第一。其中,受理涉港商事案件15808件,是全国受理此类案件数量最多的法院。
截至2025年6月底,前海法院累计适用国际条约、惯例和域外法审理案件244件,其中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152件,占比超过六成,也是全国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最多的法院。
联动大湾区
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叮咚!”安静的办公室里,来自香港和解中心的张永康手机响起了短信提示音:“张老师,考虑再三,我同意原告方的调解方案。”
“好的,我会根据你们双方的意见拟定调解协议,交由前海法院法官确认,法院会出具民事调解书。”张永康立刻给案件被告回复了一条信息。
相比进入“对簿公堂”的诉讼程序案件审理期限一般在数月甚至数年,调解作为一种替代争议解决方式,让纠纷化解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大幅降低。
作为首批试点聘请香港特邀调解组织调解跨境商事纠纷的法院,前海法院吸纳了香港调解会、香港和解中心、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3家香港专业调解机构参与法院调解工作。
截至2025年6月底,3家香港调解组织已接收调解案件300件,结案285件,调解成功126件,大大降低当事人时间和资金成本。
“要高效化解跨境商事纠纷,我们需要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调解资源,搭建一站式的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前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哲表示。
“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凝聚共识、协调联动形成纠纷解决合力,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港澳人士更广泛地参与到内地司法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内地司法体系的了解、增进信任,以司法为纽带,实现人心相通。”
香港和解中心、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主席罗伟雄对此深有同感。自2016年起,他便以香港调解员身份参与其中。如今他逐渐将跨境调解的“前海模式”介绍到重庆、厦门等内地城市,也推广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数据显示,前海法院建院以来,全方位充实涉外法治人才,已先后选任81名香港地区陪审员、聘请49名港澳台地区及外籍特邀调解员、引入4名港澳专家研究员、接收35名境内外司法研修生,均为全国首创。
除了优化跨境商事纠纷解决、创新国际商事调解新模式,着眼涉外涉港澳台审判的实际,前海各党支部也根据本部门(团队)业务特点,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确立了“开放发展,法治保障——打造跨境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党旗引领,护航创新——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科学运行,强化监督——健全审判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新模式”等支部党建品牌,让党员当先锋打头阵,开展攻坚克难活动。
以审判团队第一党支部为例,支部内每位法官均为党员。“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警撰写系列域外法查明与适用的制度和调研报告,推动健全域外法查明与适用机制,促进深港法治规则衔接。”审判团队第一党支部书记曲卓说。
强化基层堡垒
以扎实专业夯实先行根基
前海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案件增长量十分迅速。自2015年2月正式受理案件至2025年6月,前海法院共受理案件134338件,2024年受理量是2015年成立时的16.07倍。
面对较快的案件增长量,前海法院创新审判机制,将“支部建在审判团队上”,一方面强化政治与业务融合,在支部会议中开展“打造精品案例”“审判业务分享”“司法为民”“如我在诉”等专题研讨;另一方面,选任具有普通法学习背景、熟悉国际法和国际经贸规则、审判经验深厚、外语水平突出的法官专门审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并设立跨境金融、跨境贸易、国际物流等六大专业合议庭,推动案件办快办好。
“前海法院目前有38名法官,其中党员33名,占比87%。”前海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艳红表示,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法官党员带动各团队助理,以组织功能激活团队效能,鼓励法官党员在审执工作中以身作则,以组织功能激活团队效能,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前海法院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加快涉外法治雏鹰队伍建设,完善《职位说明书》机制,形成以老带新、骨干示范、带动全员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助力“雏鹰”干警走好上岗第一步,为不断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担任陪审员6年多来,我参与审理的案件超过180件,我经常和身边的香港朋友分享我审理过的一个案例,让他们了解内地法院的工作效率与敬业精神。我见证了前海法治建设的发展,也真正体会并且践行了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前海法院香港地区陪审员黄耀武说。
数据显示,近3年来,前海法院年均结案17225件,法官人均结案453件;2024年,新收案件15420件,结案15956件,存案较2021年下降75.11%,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逐年缩短;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3518件,平均审理周期3个月,较集中管辖前减少约14.2个月,域内外商事主体对审判更加信赖。
调研手记
党建铸魂破壁垒 一路争先立潮头
站在前海法治大厦远眺,港口码头桅杆林立,跨海高速车流不息,这片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热土处处跃动着奋斗的脉搏。诞生于此的前海法院,自肩负起“先行示范”的国家使命起,其每一步探索便深深烙下了“党建为纲”的鲜明底色。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从6次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到71项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根;从全国首个吸纳香港调解组织参与跨境纠纷调解,到年均审结千余件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的高效质效,前海法院用一个个突破性实践诠释着“先行”的深意。
在这里,“先行”不是口号,而是打破法系壁垒的勇气——党组织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底色,又积极探索规则衔接,让域外法适用有章可循,让香港调解员跨域办案,让跨境商事主体在“熟悉的规则”中安心交易。
在这里,“先行”不是冒进,而是扎根中国土壤的智慧——以党建为纲,将政治引领与司法规律深度融合,在“制度之异”中寻找“治理之同”,用扎实的司法实践有效“烫平”制度“褶皱”,用公正高效的审判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司法的开放与自信。
当香港陪审员感慨“这里的司法与国际接轨”,当外国当事人为“前卫”的审判机制点赞,这不仅是对前海司法公信力的认可,更是对党建引领下先行示范改革路径的充分肯定。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