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是老乡,当初你叫我们来装光伏,这会儿突然要换工种,哪有这样的道理?”今年4月,几位满脸委屈的光伏工人踏入江门台山市水步镇综治中心的大门。这句质朴又带着几分无奈的“老乡”开场白,不仅道出了当下劳资纠纷背后潜藏的矛盾,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这一核心命题的大门。作为拥有300余家企业的工业强镇,水步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高效化解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答案就藏在其精心谱写的“普法强基、服务提质、调解聚力”依法治镇“三重奏”里。
精准普法:法治理念从“纸上”到“心上”的跨越
精准滴灌,“法雨”润泽城乡每一寸土地。在水步圩社区文化室,一场“民法典宣讲乡村行”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场座无虚席。镇综治中心携手广信君达律所的资深律师,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鲜活案例。
“宅基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到底该怎么解决?”“要是不幸遭遇人身损害,又该如何正确索赔?”——这些问题聚焦于土地房屋、侵权责任等群众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法律诉求。律师们操着一口亲切的乡音土语,以案释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着。50余名村民听得津津有味,在互动问答中,不知不觉间,法治的种子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普法工作可不能‘大水漫灌’,得精准‘滴灌’才行。”水步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市法学会的悉心指导下,该镇推行了“点单式”精准普法模式。每次活动开展前,工作人员都会深入企业、村居,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精准摸清群众的法律需求,进而定制个性化的普法内容。为企业详细解读民法典合同编,帮助企业规避签约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员工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守护他们的劳动权益;为村民解读宅基地政策,明晰权益归属,从源头上化解基层矛盾。依托驻村律师坐班、送法下乡、带法入企等一系列举措,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无微不至的全方位普法网络。
常态浸润,厚植法治沃土滋养社会。该镇依托综治中心、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等平台,法律宣传、咨询、援助服务已经成为水步镇的日常。
水步镇深知,“治未病”的关键在于润物无声的长期浸润,水步镇将在市法学会指导下持续深化“民法典乡村行”等活动,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邀请市中立社成员参与群众法律答疑、“首席”法律专家参与疑难会商,为群众提供更专业的法律意见;采取预约、电话咨询驻点律师等方式,了解群众法律需求、快速反应并处理常规法律问题及矛盾纠纷。
专业服务:法律供给从“被动”到“主动”的跃迁
面对庞大的企业集群,水步镇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服务“组合拳”:设立涉企服务室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一站式解决企业在用工、合同等方面遇到的难题;组建9人专业律师团队组团攻坚,年内成功化解涉企纠纷29件;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法律智库”直达车间生产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
“涉企服务室”:架起惠企“连心桥”。水步综治中心创新设立的“涉企服务室”,宛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政府与企业,同时也成为了法律服务的前沿阵地。每周一、三,律师们都会准时坐班,为企业提供日常的法律咨询服务。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心编写资料、举办法治讲座与培训,将法律服务精准送达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企业遇到法律问题不再迷茫,而是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解答和指导。
“律师爱心团”:凝聚专业“智囊力”。水步镇深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重要性,于是整合了法学会服务站、驻村律师等资源,组建了一支9人“律师爱心团队”。这支“法律智囊团”就像一股强大的专业力量,不断充实着基层法治的队伍。今年3月,一家建材供应商因资金周转困难前来求助,反映商家拖欠材料款。值班律师迅速行动,核实相关凭证,联动职能部门组织协商。在他们的努力下,高效促成了欠款方主动履约,解决了供应商的燃眉之急。
“法治体检”:筑牢风险“防火墙”。这支专业力量活跃在车间的每一个角落、地头的每一寸土地,从咨询预警到合规指导、权益维护,他们致力于将法律服务送到企业的“家门口”。
今年1月,“律师爱心团”在某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时,发现存在员工不满扣薪引发的纠纷,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律师团队立即介入调解,他们一方面向员工阐明企业制度的合理性,让员工明白扣薪的依据;另一方面指出企业告知义务履行存在的不足,提醒企业要更加注重与员工的沟通。经过耐心疏导,企业负责人详细解释依据并致歉,员工表示理解,公司秩序迅速恢复正常,隐患也在无形之中被消除。
情法解纷:纠纷处置从“难解”到“巧解”的突破
光伏工人纠纷的“教科书式”调解典范。前文提及的光伏工人纠纷,正是水步镇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面对工人的焦虑和工头的推诿,镇综治中心值班律师甄晓(化名)主动介入,以其专业的法律素养和智慧的调解技巧,为这场纠纷的化解指明了方向。
“依法说事+以情解事”双轮驱动。甄律师首先稳住了工人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随后,她约谈了工头。在调解过程中,她坚持“依法说事”的原则,清晰地向工头阐明用工方支付合理餐费、路费的法律义务,以及拒绝支付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同时,她又巧妙地运用“以情解事”的思路,以“老乡情谊”为纽带进行劝导:“大家都是老乡,他们大老远过来帮你,别因为这点事伤了情分。”法理在前,情理随后,二者相互交融,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双方的心田。
“情法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艺术,迅速打破了调解的僵局。工头最终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当场支付了相关费用。工人们满意而归,一场可能升级的劳资纠纷,在专业法律力量和柔性调解智慧的共同作用下圆满化解。这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威严,更彰显了法治的温度。
机制保障筑牢“1+6+N”体系防线。这起纠纷的快速高效化解,得益于水步镇综治中心深入贯彻的“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该体系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整合多元力量,为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这个体系的支撑下,水步镇的基层治理更加有序、高效。
从田间地头的“法雨”润心,到企业门口的“管家”护航,再到调解现场的“情法”交融,水步镇将依法治镇的宏大蓝图,细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基层实践样本。精准普法筑牢了思想根基,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专业服务畅通了诉求渠道,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情法融合精准化解了风险点,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三股力量同频共振,奏响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护航社会和谐稳定、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法治三重奏”。
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的水步镇,正以其独特的“水步经验”,为探索新时代基层善治贡献着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