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示范课上,讲师通过情景演练、问答互动,深入讲解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宣传展示区里,禁毒、反诈等主题展板及法治文创作品有序陈列,多部门联合提供法律答疑。游戏区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法律常识……
“六一”将近,形式多样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普法宣传活动在茂名电白各乡镇展开,致力于以法治阳光护航青少年成长,培育有担当、有正气的新时代接班人。
与此同时,从区级到镇村,电白也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断织密织牢五级关爱服务网络,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社工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四点半课堂、“3+1”帮扶模式等机构、机制,协同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取得实效。
法治宣传常态化进校园
推进法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5月21日,2025年电白区“法树花开·青春飞扬”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法治宣传活动在电白区第一中学初级中学举行。活动围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涉未法律法规,通过情景演练、互动问答等学生易接受、齐参与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活动还设有法治游园环节,通过设置宣传展示区、法律咨询区、科普体验区、法治游戏区、打卡留影区、学法留言区等多个区域,以收集印章兑换宣传品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围绕普法、反霸凌、防欺诈、防毒等主题常态化开展进校园宣传活动,是电白扎实推进未成年人保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缩影。
未成年人保护,预防远比治理更重要。电白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加强宣传教育方面,电白围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社区宣传法律法规、举办图片资料展等形式,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定期组织法治副校长、普法讲师团、驻村(居)律师等深入学校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实践活动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强化家校协同,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老师家访谈心制度,有效治理青少年逆反期心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电白通过松山德育教育基地、香港湾仔学校、电白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各镇(街道)设立家长学校、家庭服务中心、弱势群体救助保护站等帮教场所,加强心理咨询、道德典范、法律法规等知识的辅导培训,切实提升问题青少年帮扶水平,帮助未成年人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此外,在预防未成年人被性侵、辍学、溺水、欺凌斗殴、沉迷网络等方面,不断加强有效治理,最大限度遏制个案发生。
发动社会多元力量
强化系统性立体化保护
周二下午4时30分,七迳镇社工站东山社工服务点热闹起来——“四点半课堂”准时登场。社工、村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成长导师”,在帮助孩子们完成课后作业之余,也开展“水粉画”“硬笔书法”“手工黏土”“创意折纸”等趣味课程,借此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四点半课堂”是电白解决农村孩子课后看护难的探索之举,已在全区336个村(社区)推广开来。机制发挥作用的背后,是社会多元力量被广泛发动,志愿服务人员超4600人,各村每天平均服务人数超25人,心理咨询师、教师、律师、辅警、社工、医生等“爱心父母”纷纷参与其中。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多维度、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构建起立体防护网。
电白不断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五级关爱服务网络。其中,在区、镇(街道)两级均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整合资源,建立服务机构和服务机制,协同推进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一些服务机构正在稳定运转。比如,在区级,成立电白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通过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档案管理、入院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专项整治,使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了更大的社会面抓手。在各镇街,广泛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工作服务点,为包括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在内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实现兜底民生服务。
一些服务机制正在发挥巨大成效。
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群,电白制定“3+1”帮扶模式,各镇(街道)由1名镇村党员干部、1名志愿者、1名邻居结对帮扶1个对象,其中女童须由女性关爱人员负责结对,严格落实“一村一警一妇干”责任,最大限度保护好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成为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依托此阵地,乡镇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和社会心理教育专家,开展“青春期心理管理”等送教下乡活动,无数儿童因此受益。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