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廉江市人民法院安铺法庭通过“法庭+现场”调解模式,成功化解一起涉侨法定继承纠纷。
修缮后的老宅变身特色美食店铺,既留住了家族记忆,也融入了安铺镇骑楼街文旅改造工程。这场跨越四地的调解,展现了基层法庭在家事纠纷中平衡法理与人情的实践智慧。
百年老宅的继承困局
在青砖黛瓦的骑楼里,一座建筑面积逾百平方米的老宅静静矗立,承载了几代人的家族回忆。梁某1与三位兄弟姐妹,自幼在此成长,2010年,随着母亲的离世,这座上世纪传承下来的房屋成了他们共同的遗产。原告梁某1与其中两位被告长期定居在香港,另外一名被告梁某2在广西居住生活,该处房屋长期无人居住管理,逐渐沦为“危房”。后续因安铺镇骑楼街改造工程施工不慎导致房屋出现倒塌,这一突发事件使四兄弟姐妹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老宅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现又倒塌,急需修葺。而作为法定继承人,他们又陷入复杂的继承困境。
“我们四兄妹都不想看见老宅就此荒废掉。”“可大家都在异地,加上现在年事已高,无法两地奔波、亲自操劳,由谁来修缮和重建呢?”四兄妹都发出了同样的疑惑。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最终决定由梁某1承担重建费用,并在房屋重建完成后由其一人继承。但因为涉及遗产继承的问题,原告梁某1在重建房屋后无法自行办理过户手续。
“我们不是想要争房产,只是想找到一个能守住家族命脉的便捷方法。”原告梁某1的委托律师转述道。庭长韦丽珍经详细了解后,得知四名当事人对原告梁某1一人继承该房屋均无异议,但难题在于如何让远在外地的四人参与确权过程,以便梁某1顺利办理过户手续。
骑楼街里的司法温度
考虑到四名当事人均定居外地,且原告梁某1委托的代理律师一大早从外地赶来咨询,加之涉及物权确权问题,无法通过当事人自行达成调解协议并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韦丽珍决定迅速行动,当天便组织安铺法庭干警立案并积极联系涉案当事人,沟通并确认调解方案的细节。
经商讨,三名被告共同委托梁某2的儿子罗某作为诉讼代理人来处理本案相关事宜。当天下午,韦丽珍组织双方代理人到安铺法庭“致和致远民商事调解室”进行调解,并邀请驻庭调解员陈尉瑜参与调解。
经了解,四名当事人的母亲生前未立遗嘱,涉案房屋也无遗赠约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仅有四名当事人,且涉案房屋亦没有尚未清偿的债务或税款,案件事实清楚,无争议。
为进一步核实房屋现状,韦丽珍与双方代理人一同前往骑楼街实地查看,到场后看见涉案房屋的外墙修葺一新,屋内也重新装修过,一楼已出租用来经营安铺镇特色美食生意,与骑楼街美食文化和文旅建设融为一体。
在“法庭+现场”的双重调解下,韦丽珍充分了解四名当事人的意愿,并当场致电远在外地的三名被告,向他们释明《民法典》中关于放弃继承权的相关规定。最终,各方在当天下午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三名被告放弃对涉案房屋的继承,该房屋由原告梁某1独自继承。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