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樟林古港扬帆起航的红头船贸易,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组成的外贸“新三样”,再到如今火爆全球的DeepSeek,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上了国际舞台。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落下风?涉外涉侨法治建设成为服务汕头抢跑国际市场的关键。
近日,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围绕今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重点任务工作及关键问题展开交流,共谋发展。作为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的“思想碰撞会”“动员会”,此次座谈的关键在于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汕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已具备政策支持、司法实践、市场需求等多重优势。”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成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路晓霞认为,汕头需在专业人才供给、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服务汕头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涉侨纠纷。
立机制
全方位守护“侨”权益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广大海内外潮籍乡亲心系桑梓,是汕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秉承着不变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越来越多海外侨胞从出走到回归,演绎着家与国、侨与乡“双向奔赴”的故事。随着各种联系交流日趋密切,侨胞对自身权益的法治保障有了更高的期待。
近年来,汕头市将涉外涉侨法治建设与侨乡优势紧密结合,坚持高站位统筹推进,持续在涉外涉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发力,推动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汕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譬如,汕头将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市委依法治市年度工作要点内容,并印发实施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年度重点任务方案。而在2023年,汕头就已经高规格召开过全市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基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做大做优汕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品牌,今年,汕头市司法局涉外法治工作科获市委编办批复成立,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市级层面首家涉外法治工作专门机构。根据机构职能,涉外法治工作科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涉外法治工作,为完善全市法治建设工作格局添上重要一笔。
“汕头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成立专门的涉外法治科具有必要性和及时性,是推进相关法治建设工作的良好开端。”路晓霞表示,此前汕头还联合组建了汕潮揭“一带一路”涉外涉侨法律服务团、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等,这些都体现了汕头统筹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的高站位、系统性。
如何“以法之名”护侨益、聚侨力、暖侨心?从加快推进涉外涉侨立法角度看,汕头市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先后出台华侨房地产权益保护、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潮汕菜、华侨试验区、跨境电商、数字经济、潮汕传统民居保护等涉外涉侨特区法规,有效发挥了立法保障引领作用。
守护“侨”权益,汕头严格涉外涉侨执法司法。座谈会上,各部门也积极分享经验做法,如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推进涉侨审判工作,发布相关诉讼指南和白皮书,在全省率先设立涉侨审判专业合议庭,牵头汕尾、潮州、揭阳法院联合建立涉侨权益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汕头市人民检察院则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在涉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独特作用,通过督促和协同相关部门对涉侨文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保护。
强人才
破解企业出海短板
3月18日,第四届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在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为助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促进合规经营,汕头市律师协会组建了服博会驻点法律服务团,在汕头国际会展中心首层大厅设立法律服务站,提供涵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合同纠纷、跨境投资法律咨询、劳动用工合规等热点领域的服务,为参展商及采购商提供“零距离”法律保障。
据悉,潮汕服博会作为全国最大贴身服饰原产地展会,不仅汇聚了海内外供应链资源,更通过“前展后厂、日展夜播”的创新模式推动产销高效对接。然而,跨境合作、知识产权争议及合同履行等问题也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汕头市律师协会会长彭童峰表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法律服务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我们希望通过专业支持,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升潮汕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幕,是汕头用法治之力护航企业出海的生动写照。据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广东博尔律师事务所主任林伟锋介绍,与内地法律事务相比,涉外涉侨法律业务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如在企业“走出去”热度持续升高的同时,跨境交易中遇到的问题和涉外民商事纠纷解决成为迫切需要。
目前,汕头市司法局已成立汕头市涉侨法律服务中心,近两年已办理各类法律服务事项8211件;全市已设立9个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率先开展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审批一体化服务试点工作,为侨胞侨属就近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援助服务。
聚焦服务提升,汕头市商务局通过邀请涉外律师围绕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海外知识产权、海外经营合规管理等热点问题,提高企业防范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综合保税区及时向企业推送RCEP国家最新准入要求、通关政策等相关技贸措施。市贸促会则建议,要加强企业涉外法律培训,提升企业涉外法治意识,增强企业防范化解涉外风险能力。
涉外涉侨法律人才的不足,是汕企难以应对“出海”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汕头通过组建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强化涉外涉港澳审判队伍,成立涉侨人民调解专家库,加强涉外律师人才建设等举措予以加强。
不久前,汕头大学法学院代表队还在“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连续四年代表中国高校赛队参加全球总决赛,在国际赛场上与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同场竞技,并取得最佳综合书状奖,体现了汕头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成效。
今年,汕头市委依法治市办表示,要采取更实措施,加大涉外涉侨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如,依托汕头大学法学院加强涉外涉侨法治人才合作培养,夯实校地合作;面向涉外涉侨实务工作者多形式开展涉外涉侨法治的教育培训,持续培养涉外涉侨审判专业人才和律师人才等,提高涉外涉侨法治人才培养质效。
当前,汕头正立足现状,结合实际,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着力破解这些短板弱项,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汕头提出,加强涉外涉侨法治建设,是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开放的时代需求,是守护侨权益、助力侨经济的现实需求。
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汕头强调,要立足侨乡优势,坚持系统观念,聚焦重点任务,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一体推进涉外涉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加快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以高质量涉外涉侨法治建设服务保障汕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