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大数据监控隐形眼镜企业,让隐形眼镜的安全指数增加了;
开展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检察监督,抽查网络平台商家,让外卖食品更健康了,群众点单更放心了;
聚焦梅州传统食品领域,用好检察建议,进一步提升梅州传统食品的品牌形象,企业发展更安心了;
……
食品药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密不可分。
近年来,梅州市检察机关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始终把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多发频发、群众密切关注且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2024年以来,共立案90件,制发检察建议13件,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医疗安心。
兴宁市检察院前往某网络餐饮平台(兴宁代理)调取入网餐饮商户的营业登记证明。
五华县检察院联合县市场监管局开展酒类行业专项监督活动
数据科技来助力
监督模型显威力
“有了法律监督模型,我们办案件更高效了。”梅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张慧说。去年,梅江区检察院还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成功办理了一批违规销售隐形眼镜(即角膜接触镜)的案件,让公益诉讼检察借助数据赋能,为消费者撑起坚实的权益保护伞。
去年,梅江区检察院开展医疗器械安全公益诉讼监督,经大数据碰撞筛选,发现辖区部分角膜接触镜销售企业未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可能存在隐蔽销售角膜接触镜等行为。
此类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直接接触人体眼角膜,若使用不合格产品或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眼部感染甚至视力损伤。检察官通过现场勘查、询问经营者等方式固定证据,依法认定违法行为,并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要求立即查处违法行为,开展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收到检察建议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队伍。通过“线上+线下”双线排查,对全区眼镜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重点核查经营资质、产品注册证及进货渠道。
截至目前,梅江区相关部门立案查处3家企业,规范整治角膜接触镜市场乱象行为,消除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大数据的运用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并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显著变革。
梅州市检察院主动契合新时代政法工作和检察工作关于运用大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研发打造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公益诉讼办案与高科技发展深度融合。两级检察院结合该平台,积极推进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研发与应用,提升法律监督的效率和精准性。
“线上+线下”同发力
全面监督强有力
“下班前先将外卖点上,到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了,方便快捷。”市民王女士是外卖平台的常客,相比于自己动手做饭,在外卖平台上购买晚餐更省时。
使用外卖平台购买所需用品,在梅州并不鲜见。近年来,餐饮外卖、生鲜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快速兴起,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但配套标准缺失、监管规定不明确,新业态食品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梅州市检察机关的答案是:开展全面监督,线上线下齐发力,加强对新业态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日前,兴宁市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以饿了么、美团平台为切入点,开展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检察监督,保障外卖食品安全。
检察干警随机抽查平台入网商家,发现多家商户未公示营业执照或食品经营许可证、实际经营地址与证照地址不符等情况,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同时,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履行审查、督促义务,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针对上述问题,兴宁市检察院与兴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磋商,并制发磋商函,要求其积极履行对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督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健全准入、审核、公示、备案等制度,规范平台运营模式。
兴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落实,成立工作组开展专项整治,检查餐饮商户35家。经调查核查,对美团代理商立案查处,对饿了么代理商发出责令改正处理,并约谈代理商,督促整改入网商家47家;向属地街道发放告知函,督促5家商户办理证照、5家暂停营业商户注销证照。
同时,该局通过兴宁市食品药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下发文件,要求镇街组织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专项行动,织牢织密食品安全防控网。
线上线下齐发力,让监督网络更全面。梅州市两级检察院灵活运用磋商、圆桌会议等方式,促使行政监管部门以“线上+线下”“日常监督检查+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方式,防范网络外卖餐饮商家违法经营,撑起网络餐饮服务领域“检察治理+行政治理”协同保护格局,有效激活行政机关承担对保障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健康运行的主体责任。
精准施策更给力
传统饮食激发新活力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酒类产品不仅是饮食的一部分,还承载着礼仪和社交等功能。当前,梅州正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多举措培育和打造梅州酒类区域品牌,致力打造中国米香型白酒主产区。
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梅州市检察院出台了《梅州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两级院公益诉讼部门围绕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办理案件。
去年初,五华县检察院检察官在走访县人大代表时,有代表反映市面上出现了浑水摸鱼的假酒,“当时买来想着办喜事请客吃饭,结果一喝发现是假的,别提多尴尬了。”
五华县检察院立即开展核查工作。承办检察官先后多次走访商行、KTV、超市等酒类交易密集区,发现部分商家存在销售无中文标签的进口洋酒等现象,一些酒品还以“傍名牌”“搭便车”的方式,仿造其他酒类品牌生产销售。
同年7月,五华县检察院联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县消费者协会召开圆桌会议进行沟通磋商。会上,承办检察官出示了调查现场照片,对发现的问题、公益损害事实及法律适用等一一作出说明。会后,该院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书,从源头治理、强化监督、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迅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向辖区各乡镇印发《关于酒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酒类批发企业、名烟名酒专卖店、KTV娱乐场所等酒类经营主体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对排查发现、部门通报、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形成清单后逐一核查。同时,加强对酒类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完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让经营者依法经营,让老百姓放心消费。截至目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90家酒类经营主体开展酒类执法检查,立案查处酒类商品违法经营2起。
“我们对酒的审查更加严格了,销售手续也齐备了。”去年8月,该院检察官到烟酒商行回访时,经营者黄先生拿出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厚厚一叠材料对检察官说。
“企炉饼”是海外华侨归国重拾乡愁味蕾记忆的思乡食品,承载世代客家人的情感共鸣,该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县区第七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
梅县区检察院从开展检侨联络工作中了解到,辖区部分“企炉饼”生产过程存在未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地址、保质期等信息,销售者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生产场所未放置灭火器、未安装烟感报警器、使用老式用电开关等问题。
该院针对上述问题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落实隐患排查责任。通过整改,目前相关“企炉饼”制售店铺均已按要求安装烟雾报警器、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完成消防整改,并已依法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张贴食品标注信息,依法持证规范经营食品。
通过办案,护航客家优秀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助力“百千万工程”和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检察力量。该案入选广东省检察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