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3日,山东省法学会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现场会暨专职干部培训班在潍坊召开。山东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志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梁战光同志主持会议并提出要求,山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山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玉福通报省法学会工作情况,山东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伟主持培训班。潍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滨海区党工委书记孙起生到会致辞。
会议组织观摩了昌邑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学会以党建为统领,开展服务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情况;潍坊市法学会等7个单位作交流发言。全省17市法学会、部分县级法学会和省法学会所属各研究会负责同志,潍坊市各县(市、区)党委政法委书记、法学会负责同志,省法学会机关全体同志共计140余人参加会议。
近年来,在中国法学会、山东省委政法委和山东省法学会的指导下,昌邑市、滨海区法学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融合化、实体化(平台化)、信息化、专业化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工作、融合发展,为依法治市、法治潍坊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做法有: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组织体系
昌邑市、滨海区法学会确立党建引领思路,以党建促会建。一是组建法学会党组织。2017年10月,昌邑市法学会成立党委,30个法学会工作站全部成立党支部,98个社区法律服务诊所成立党小组,实现党组织广泛覆盖,深入基层最前沿。滨海区法学会成立了区法学会党支部,将党组织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建立适合法学会特点的党员管理制度。依托“纵到底、横到边”的党组织架构,人员、活动全部纳入组织管理,所有党员会员活动实现“二次覆盖”,原组织关系不变,接受法学会党组织管理,对会员实行积分制定量绩效考核,实现党建工作的无死角、全覆盖。三是建立项目工作党小组制度。每项工作、每个活动都坚持党建先行,先成立临时党小组,再开展工作,将党的组织性和政治性贯穿活动始终。
二、坚持品牌提升,深化基层法治服务
昌邑市法学会依托法学会工作站和社区法律服务诊所,成立了昌邑市法学会法律义工服务中心,建立市、镇、社区三级覆盖,服务延伸到社区的义工服务网络,做强做大义工服务品牌。利用法学会“第三方”优势,参与了都昌街道吴庙村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的“访民情、听民意”大调查,大大提高了项目推动的质量和效率;成功化解多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一批涉法涉诉信访老户息诉罢访;组织开展了《信访条例》和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有关知识专题宣传,与群众充分互动交流,效果明显。滨海区法学会在潍坊率先推动建立了区、街道(园区)、村(社区)三级法学会法律服务诊所,使法学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的融合有了有效的基层载体,在全区集中清理僵尸企业会战中,为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组团式服务,共处置僵尸企业、项目68个,盘活土地6800余亩,为“破解企业法律难题,服务四个滨海建设”做出了智力支持。
三、围绕创新驱动,推动工作融合发展
推动法学会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深度融合。昌邑市在全市首创“党建+网格化+法律义工”的工作经验做法,积极参与市、镇、社区、村四级调解平台和市直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平台、联动调解平台建设,深度参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利用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平台,组织法学会员培训社区网格员,提升了网格员服务管理水平。滨海区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台视频互联互通,以有线电视网络为载体,把法律服务诊所信息和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信息统一推送到有线电视上,让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实时调度工作、研判问题,提升了社区法律服务诊所的智慧化、实战化水平。2018年以来,滨海区法学会组织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37次,化解矛盾纠纷320件,参与化解信访积案15件,促使6名信访老户签订息诉罢访协议书,为全区连续三年实现“零非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步,潍坊市将以全省法学会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现场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国法学会和山东省法学会推进法学会工作的各项措施,坚持政治引领和工作创新,加强自身建设,落实组织保障,努力推动潍坊市法学会工作再上新水平。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政法工作注入法学会元素,法学会融入工作大局,切实把服务基层法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智库建设、服务法治实践、参与社会治理、法治宣传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会员队伍、实体化研究会和过硬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推动全市法学会服务基层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来源:山东省法学会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