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深圳市法学会举办第四十三期“民断是非”大型思辨性公益普法活动
6月30日晚,由深圳市法学会、深圳市民商事调解中心及深圳图书馆主办的第四十三期“民断是非”大型思辨性公益普法活动在深圳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
本次辩论会的主题是“食品安全问题是监管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来自广州大学的正方辩论队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定性为监管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正如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张勇所言,食品安全既是生产出来的,也是监管出来的。明确的定性有利于政府建立专门、严格、系统的解决方案,社会与舆论形成标准严格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力量。相较于道德问题不可量化和不具约束力的标准以及以道德倡导为主的,易于形式主义的、缺乏约束的宣教措施,国家高度的监管定性具有更强的效力。食品安全问题定性为监管问题有利于建设长效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有利于政府结合群众意见形成统一食品安全认定和监管标准。因此,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监管问题。
广州技术师范学院的反方辩论队认为,道德比监管更有利于食品企业的良性发展。对于生产者来说,树立食品安全问题是道德问题的价值判断,更有利于生产者自觉承担责任并严格要求自己。食品安全问题中,如果商家都不认为自己的道德有问题,而认为是政府监管有问题,那他们就会认为监管有漏洞可钻。如果黑心商人并不认为自身追逐利益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他会有侥幸心理、会想方设法逃避监管,甚至知法犯法。怪罪他人和外部环境是最容易的事情,生产者只有把食品安全问题看做是道德问题,才能对自己的财富观、价值观进行反省,自觉地去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道德问题。
1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众组成大众评审团进行投票,最终以支持正方13票,支持反方2票的结果结束了辩论。在专家点评环节中,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法规处副处长李颖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问题。对食品安全来说,怎么严格监管都不为过。虽然存在监管人员不够的问题,但深圳是一个创新城市,高科技非常发达的城市,因此应使用科技手段如通过信息共享和数据共享,提高对违法行为的发现能力。最终,进入社会共治这一种最好的状态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如果伦理道德意识普遍提高,都能做到行业自律、社会共治、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那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深圳市市场稽查局食品稽查处执法二科科长刘海华认为,食品安全,它既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监管问题。要想把食品安全管理好,一方面,法律要有前瞻性,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从道德角度来说,要加强道德的培育,加强普法的宣传,弘扬正能量、弘扬有利于食品安全的道德观念。
来源:深圳市法学会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