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法学会的人才资源和第三方优势,强化合作共赢,参与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今年年初,由民主与法制时报江苏记者站、南通市法学会、崇川区法学会共同组建的民主与法制·南通法律专家诊所(以下简称“专家诊所”)在江苏南通市崇川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专家诊所有效整合媒体、学者、法律实务部门等法学法律专家资源,着力推动当地社会治理疑难复杂问题解决。专家诊所成立8个月来,共接待社会各界群众法律咨询近400人(次),涉及拆迁、劳动合同、财产、集资诈骗、婚姻家庭、医疗等各类纠纷近400起,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一是构筑了矛盾纠纷防火墙。专家诊所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平台,耐心听取当事人倾诉,详细解析法律关系和法律适用问题,引导当事人尊重历史、兼顾现实,依法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矛盾纠纷化解构筑了一道“防火墙”。如,陈某等南通某集团2000多名员工,由于所在集团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未及时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致使职工退休时所拿退休金远低于全市最低工资保障,职工多年上访、群访,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专家诊所及时组织专家会诊,邀请集团负责人、法律顾问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研究,并建议该集团补足自改制当月起员工的“五金一险”。随后,多次做双方工作,最终平息了这起长达13年的群体性劳动纠纷。
二是开辟了法律服务直通车。专家诊所不仅是一块牌子、一个窗口,更为基层群众搭建起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平台。如,南通通州区某建筑公司在河北承揽工程时,被恶意拖欠工程款8000多万元,多年索要未果,且对方单位拒不执行诉讼结果。当事人到专家诊所求助后,专家诊所协调民主与法制时报江苏记者站与河北省记者站分别委派记者共同前往调查,推动该案得到河北省沧州市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如,南通某公司向黄某借款50万元,延迟履行债务,诊所专家告知黄某依据现行司法解释规定,每延期履行一日支付万分之1.75的利息,并引导他到法院通过诉讼解决问题。专家解惑后,黄某满意而归。
三是搭建了与政府机关沟通的桥梁。专家诊所在接待群众来访、咨询并及时提供指导意见和应对策略的同时,将确实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重视解决的来访者咨询事件与诉求,以及专家诊所的综合意见以“民主与法制·法律专家诊所接访反馈表”反馈给被诉单位,并要求相关单位给予回复。这一举措,使得群众诉求能够及时到达相关部门,一张反馈表搭起了政府机关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实践证明,基层法律服务大有可为,基层法学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有可为。专家诊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要立足长远,在服务中总结,在总结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要继续从全国新闻媒体和全省高等院校、执法司法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中国法学会会员中聘任专家,积极开展电话、网络法律咨询,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听证和对话,通过法律释疑、法律疏导等,引导当事人运用法律思维、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努力把专家诊所建成用法律手段化解纠纷的前沿阵地。要继续为基层群众及时提供专业、高效的免费法律服务,努力把专家诊所建成老百姓依法求助的便捷通道。要继续通过“江海法治讲师团”等平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并通过群众咨询、专家答疑的方式为来访群众提供精准普法,努力把专家诊所建成传播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参与立法调研、立法草案起草,参与政府及所属部门规范性文件起草、论证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法律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就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努力把专家诊所建成基层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来源:江苏法学会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