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中俄跨国犯罪呈现出组织分工明确、细化,犯罪的手段多样化、科技智能化,中俄跨国犯罪逐渐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特点。文章从中俄警务合作的现状入手,呼唤中俄跨国警务合作实现。
关键词:全球化,跨国犯罪、警务合作,联合侦查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俄跨国犯罪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国际分工深入发展为基础,世界市场的逐渐扩展为纽带,以跨国公司的利益调整为驱动力,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过程。跨国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交易发生在两个以上地区或国家(两个不同法域)并违反它们法律的犯罪。中国、俄罗斯比邻而矗,经济全球化为两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两国经贸、政治、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的加强的同时,中俄跨国犯罪的形式、种类、特点亦在变化。
(一)中俄跨国犯罪组织分工更加明确、细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人们普遍认识到管理组织化和统筹安排的重要性。犯罪分子亦认识到这点,他们跨国犯罪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为逃避两国警方的监控打击,提高犯罪群体的内部约束力,中俄跨国犯罪组织一般采用金字塔式严密的阶层划分和严格的纪律制度,核心成员基本固定,并对下级拥有直接控制权和指挥权。从犯罪策划、人员分工、犯罪工具使用到犯罪行为实施都在核心成员的指挥下,有组织地配合完成。同时,犯罪组织的分工越来越明确细化。一些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人员抵抗不了金钱的诱惑,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犯罪组织服务,以至于从犯罪策划、人员分配、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活动实施和犯罪收益转移等,都有专人负责。
(二)中俄跨国犯罪的手段趋于多样化、科技化、智能化
跨国洗钱、贩毒、偷渡、走私的案件频频发生在中俄两国。经济全球化最大限度的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犯罪手段也越来越科技化。他们利用智能化的仪器和科技化手段制作伪假证件,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有些贩毒、走私犯罪集团不仅普遍使用互联网作为跨国犯罪交易的平台,而且拥有加密传真机、高性能解码器、卫星定位仪、卫星电话、电脑自动驾驶系统、夜视仪等先进的导航和通信仪器设备,具有前所未有的反侦破能力,使跨国犯罪活动更加猖獗,难以控制。
(三)中俄跨国犯罪逐渐向政治领域渗透经济全球化
促进了中俄两国政治的和谐发展。跨国犯罪组织亦认识到寻求政治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向两国政治领域渗透、腐蚀贿赂政府官员,达到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目的。他们不仅拉拢贿赂政府的高级官员、海关、缉私、外交等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涉及政府下级职员、政府职位候选人、与政府有关的新闻媒体及其代理人等等。政治领域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为跨国犯罪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器,跨国犯罪依靠政治腐败呈恶性发展的趋势。
二、中俄开展国际警务合作的现状
国际警务合作是不同国家的警察机关根据本国法律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在惩治国际性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秩序领域互相提供援助、协调配合的一种执法行为。中俄两国依托地理优势,进行操作简便、形式灵活、行动迅速的区域性跨越国界的警事交流,可以取得最好、最快的维护边境安全、打击犯罪的效果。
目前我国以:《引渡法》、《反洗钱法》、《联合国打击跨国犯罪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和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合作协议书》、《黑龙江省公安厅和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内务局合作议定书》、黑龙江省公安厅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内务安全、麻醉品监管机关签署的合作协议和会议纪要,《会晤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和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关于打击跨国犯罪联合工作组的议定书》等法律、法规为基础,中俄两国警务合作初见成效。1993年黑龙江省公安厅派55名干警赴俄,一举摧毁“哈尔滨”帮等犯罪团伙,恢复边境地区治安;2004年黑龙江省公安厅多次派警官小组赴俄,双方共同抓获3名持枪抢劫中国旅行团的俄罗斯籍男子。2005年4月中俄共同侦破“五二”特大毒品走私案,彻底切断跨境走私毒品通道。2006年4月13日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授权驻黑龙江联络处负责办理遣返杨忠义案件。2008年4月黑龙江省公安厅赴俄调查走访,在俄远东联邦区内务机关的大力配合下,获取了中国籍男子在俄潜逃路线,为破获特大集资诈骗案争取了时间。2009年8月底,黑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在俄罗斯联邦禁毒部门支持下,组织警力在绥芬河、东宁县境内摧毁一个跨国制造、贩卖、吸食毒品大麻烟的团伙。黑龙江省警方随后派缉毒工作组赴俄协助俄罗斯禁毒部门抓捕俄境内的中俄犯罪嫌疑人。
除此之外,我国还积极主导警务、境外联合侦查、调查取证等工作;运用引渡、国际通缉拓展与国外司法机关合作的空间,强化中俄双边警务合作模式;开展警务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工作,2009年11月,中俄警务实战技能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公安厅人民警察训练中心启动,此活动是中国公安部和俄罗斯内务部干部培训合作计划的一项内容,赛契夫?页甫盖尼?尼古拉耶维奇上校将俄方的警察战术以及实战经验传授给中方学员,这些合作为两国警方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3) 中俄警务合作的实现途径
(一)法律先行早在1993年,中国与俄罗斯就通过实施联合侦查破获了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以及在莫斯科市对中国公民实施强奸、抢劫等系列跨国犯罪案件。中俄警务合作由于涉及两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法律先行。建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尽快规范参加涉外联合行动的范围、权限、职能;对国际警务合作的机制、机构、信息交流和引渡罪犯等内容进行细化,以便确定涉外指挥程序、行为规范,使中俄联合行动法治化、程序化、具体化。最大限度的缔结:《国际打击跨国犯罪合作公约》,特别是涉外联合行动的合作协议积极寻求打击中俄边境跨国犯罪方面的警务合作方案。并在《刑事诉讼法》中对联合侦查的协议程序、执行程序、后续程序加以规定。
(二)加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运作机制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以情报信息搜集网络为基础,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情报信息系统为决策依据的警务运作机制。此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国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加强了我国公安机关与国外警察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是公安机关在打击国际犯罪中加强与国际接轨、适应犯罪全球化的主动举措。黑龙江省公安厅应确保情报信息在中俄警务合作中的核心地位,推行规范化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并探索构建高效的警务情报信息网络平台,确保对中俄跨国犯罪的精准打击。同时要积极建设覆盖面广、功能齐全、触角广泛、反应灵敏的中俄情报信息收集网络。运用经济手段获取各种情报,全面构建情报网络,广辟情报线索来源,切实提高获情能力。增强情报的含金量和指向性,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情报。
3) 联合侦查逐渐成为打击跨国犯罪的主要手段
联合侦查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侦查机关为打击涉及他们各自刑事司法管辖的跨国犯罪案件,共同开展侦查取证活动,缉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司法合作形式”。中俄警务合作需要联合侦查的实现。首先,中俄联合侦查的实现,有利于突破传统司法协助形式的单向性,中俄互通情报、统一行动,体现了合作方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例如应对跨国走私毒品犯罪而联合实施的跨国控制下交付,中俄在侦查过程中互通情报、密切配合采取行动便可顺利完成侦查任务,为打击跨国犯罪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其次,中俄联合侦查明显突破了传统狭义司法协助方式中的委托调查取证、代为送达法律文书等相对简单的措施。两国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和取证活动,如:交换情报、联合搜查、勘验、询问证人、冻结或扣押财产,跨境追捕、联合解救人质、跨境联合监视、秘密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这更适应新形势下应对跨国犯罪。再次,联合侦查的主体同一国之内的犯罪的侦查主体相比范围要大得多。联合侦查中,除了涉案各国的国内侦查机关外,涉案国还会组建一个联合侦查机构(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侦查机关为侦查特定的跨国犯罪,共同派员组成的临时机构)。更有利于扼杀跨国犯罪。但是必须强调,国家之间实施联合侦查时,要严格按照条约的约定,或在个案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联合侦查协议,联合侦查组的侦查人员必须遵守对方的法律,接受到对方侦查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总之,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跨国警务的实现也势在必行。
注释:
①《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李锡海、张亚奇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1
②《涉外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几个问题》,赵永琛,公安大学学报,1994.3
③《涉外刑事司法解析》,赵永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④《涉外警务执法须知北京》,高文英,群众出版社,2003.
⑤《跨国犯罪联合侦查研究》,崔家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
⑥《刑事诉讼法学视野下的联合侦查》,蒋秀兰、吴瑞,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6
⑦《论跨国犯罪的联合侦查》,刘仁文、崔家国,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1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