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副主任 王天喜
尊敬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第四届粤港澳台法学研讨会”主办方的筹备和邀请,很高兴在这里与各位相聚,共同就本次大会的主题——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合作进行研讨。
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从概念构想经历数载历程现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布局,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会议上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成为了重点。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谋求粤港澳大湾区长期发展必须法治先行,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国际竞争力,以法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大湾区内的9个内地城市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香港适用英美法系,澳门适用大陆法系,面对三地“两制三法域”的现实情况,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能从制度上打破地域和法域的限制,与现有体制机制不会产生冲突,也不会涉及三地司法制度的变化,较易形成统一的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满足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当事人的需要。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广州仲裁委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思考:
一、推进仲裁机制创新。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与港澳早于2012年合作构建了中国南沙国际仲裁中心这一国际商事仲裁平台,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结合自贸区政策指引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在仲裁制度创新方面发挥先试先行的优势,采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运行模式,制订国际化的《中国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仲裁通则》,建立开放的仲裁员名册,并同步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庭审模式,选择南沙国际仲裁中心这一仲裁平台解决纠纷的当事人,在进入平台后,根据通则的指引,按照需要可以自由选择熟悉的仲裁规则、庭审模式进行仲裁,也能自主选择裁决的机构、形式以及语言,当事人的自主权和意思自治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中国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并非仲裁机构,而是一个合作开放的仲裁服务平台,采取“合作组建、专业运营”的模式,决策权、监督权和裁决权分别有理事会、监事会和仲裁庭行使,秘书处负责中心的日常行政事务,为粤港澳仲裁合作提供了良好开端和有益探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欢迎更多的仲裁界同仁加入平台的建设中来。
二、推动仲裁界的交流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历经数载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布局,对法治环境自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中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内的仲裁机构缺乏一个长效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时代的发展呼唤各仲裁机构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仲裁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9+2城市的仲裁机构和代表达成一致意见,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仲裁资源,通过形成长效互通机制,引领和规范仲裁机构在大湾区内良好有序运作,互惠共享、合作共赢。今年9月3日,粤方的九家仲裁机构代表以及港澳代表在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揭牌仪式上签署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倡议书》,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联盟正式成立。
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成立,使得大湾区内仲裁界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合作交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大湾区内仲裁同仁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共同推动湾区内仲裁事业的发展。以经过合法登记的各仲裁机构为核心,9+2城市仲裁机构形成11个连接点,纠纷的触发可连接任意一点,通过联盟形成的网状结构,仲裁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贯通的仲裁机构规则、共享的仲裁员名册、实现对接的审理模式使得湾区内仲裁制度的差异、地理位置的距离不再是当事人面临的障碍。联盟将来还会吸纳互联网仲裁技术企业、仲裁专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各类参与主体既分工合作、各展其能,形成合力,由各仲裁机构公正高效地解决大湾区内发生的以及因大湾区内主体引发的交易争端;互联网仲裁技术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结合实务案件的办理作为样本开展技术研发,促进互联网技术在仲裁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运用;通过法律专业行业协会组织人才培训和自律性管理,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人员储备;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课题攻关,解决仲裁争端裁决及技术研发中所遇到的法律和技术问题,为联盟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我们相信,联盟成员将借势国家战略,将联盟打造成为共同运营的仲裁业联合体,推广运用已有领先全球的互联网仲裁技术促进仲裁制度的新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配套,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能力。
三、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仲裁的融合。广仲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向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面对互联网经济,坚持核心技术自有的原则,聘请了专业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网络仲裁平台,2014年正式转型网络仲裁,2015年让仲裁程序全程在线处理成为现实,2017年进入智能仲裁阶段,并在2015年牵头成立中国互联网仲裁联盟,集仲裁界之力营造全新的仲裁生态。2018年3月,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裁决书作出,区块链技术开始在司法领域得到运用。考虑到网络仲裁的裁决在线上生成,推出“一案一码”,每个裁决书都有与之对应的独一无二的二维码,给仲裁结案文书加上了“身份证”,提升裁决文书的认可度;考虑到深度参与仲裁的国际竞争与合作,针对网络仲裁平台增设即时翻译仲裁文书的功能,裁决文书可翻译成103种语言并且通过系统对接提交公证。
四、加强专业化建设。为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我委还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仲裁院并在南沙设立了分院,受理知识产权类纠纷,覆盖计算机软件、动漫、网络技术、通讯设备、图书出版、新能源开发、商标及专利代理、企业加盟等多个领域,运用知识产权仲裁保密性好、灵活性突出、专业性强、裁决结果国际认可度高等独特优势,发挥知识产权仲裁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特有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五、营造仲裁发展的法治环境。2018年9月29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广州仲裁事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广州支持仲裁发展实现了从理念到规则的重大转变。《决定》共24条,分别从政府重视、仲裁机构自身建设、仲裁创新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仲裁监督机制等方面作出规定。第十二条还明确指出,广仲应当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仲裁机构的交流与协作,会同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大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大湾区仲裁合作机制,对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三地不同的仲裁审理模式,强化大湾区仲裁的国际化推广,形成大湾区仲裁品牌效应,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仲裁法律资源的整合和互补,共同打造服务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争议解决中心和法律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面向亚太地区,推动广州亚太地区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决定的出台给了广仲、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建设和发展充分的政策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将与相关法律机构与单位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三地法治协同发展的模式,打造仲裁品牌、树立仲裁形象,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