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河源全市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河源和平县召开。会议传达了河源市委常委会有关“1+6+N”工作体系建设会议精神,总结交流“1+6+N”工作体系建设经验,对河源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1+6+N”工作体系建设进行部署。河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峰指出,本次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对加强新时代“枫桥经验”河源实践、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化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自去年以来,河源“1+6+N”工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切实规范1个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发挥引导作用,实现“一个中心管平安、一个平台抓治理”;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和综合网络、网格员力量,以及“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作用共6个支撑主体,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形成N种具有河源特色的“枫桥式”工作法,广泛发动社会其他综治力量,大量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
会议强调,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脉相承,是2024年河源市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接下来,河源将如何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
——要聚焦“1”的统筹协调再发力。把综治中心建设成为统筹资源力量的核心中枢、化解风险隐患的前沿阵地,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要聚焦“6”的主体支撑再发力。推动政法工作力量下沉,持续建强村居综合网格,不断优化数据平台应用。
——要聚焦“N”的多元共治再发力。各相关部门要落实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责任,积极融入“1+6+N”工作体系,推动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进驻综治中心或形成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类志愿组织的作用,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模式。
多元共治:具有河源特色的“枫桥式”工作法
会前,与会人员前往和平县水背村委会、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阳明镇上城社区、和平县文化馆等基层社会治理点位开展了实地调研。
和平县水背村委会联合和平县妇联,以贯彻落实“1+6+N”工作体系建设为抓手,落实在基层为妇女群众、广大家庭服务的初心,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N”的生力军作用,实施“党小组+妇联执委+N家庭”治理模式,推进“半边天”调解室建设。
和平县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下称中心)致力于构建全县“一站式”受理、调处矛盾纠纷的“综合体”,集人民调解、诉前联调、行业调解、法律援助等功能于一体。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致力于“一站式”受理群众诉求、“一揽子”调处矛盾、“一条龙”办结服务,目前已初步实现第一时间受理、调处、办结。中心自2023年12月投入运行以来,截至今年5月,共受理案件1178宗,调解成功759宗,将大量案件调解在庭外,大大减轻了法院收案压力,和平县法院2024年第一季度收案同比下降6.78%。
阳明镇上城社区党组织创建的“和和来”调解室则颇具地方特色。调解室工作人员介绍,“和和来”在客家话中意为慢慢来、万事好商量。设立调解室旨在挖掘优秀传统“和”文化、客家文化、王阳明思想,为调解工作植入精神内涵。今年以来,上城社区创新推行“1345”网格工作法,共排查矛盾纠纷18起,办结率达100%,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23件,解决实际困难8个,未发生越级访、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
和平县文化馆创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组建县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搭建家庭教育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以家庭成长读书会、讲座与沙龙、专业培训活动、个辅和团辅等形式为抓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平安建设“3+1+1”专项行动深化落实。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