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宝安区一名身患重疾、生活困难的香港籍社区矫正对象陈某某,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成功按期解除社区矫正。宝安区司法局根据陈某某的特殊情况,为其制定“一人一策”矫正方案,通过入户走访、协调临时救助、链接政策资源等一系列精准帮扶,确保陈某某在矫正期间监管到位、风险可控,同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最终助力陈某某平稳度过矫正期。
精准帮扶破三重困境,护平稳矫正
陈某某因犯走私毒品罪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二个月、缓刑二个月,并处人民币二千元罚金,于8月20日由宝安区司法局接收,纳入沙井街道司法所矫正管理。
接收初期,陈某某面临“生存-健康-适应”三重困境。陈某某身患肝癌、下肢瘫痪、具有吸毒史,需使用美沙酮维持治疗需求。陈某某独居内地,无稳定经济来源,日常仅靠妹妹与邻居协助照料餐食。作为香港居民,陈某某对内地社区矫正政策、社会福利申领流程缺乏认知,叠加身体行动受限,无法自主寻求困境破解路径。
秉持“监管不缺位、帮扶有温度”原则,在深圳市司法局统筹指导下,宝安区司法局迅速启动特殊个案处置机制,牵头沙井街道司法所制定“一人一策”矫正方案,通过差异化监管与精准化帮扶双向发力,有效化解监管难题,保障陈某某平稳度过矫正期。
打破“标准化”桎梏,构建个性化监管体系
针对陈某某行动不便、健康脆弱的情况,宝安区司法局突破传统“标准化监管”框架,以“人性化适配”为核心,实现监管效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入矫环节“上门办”,传递执法温情。获悉陈某某无法到场办理入矫手续后,宝安区司法局立即协调社矫科与司法所组建专项服务小组,携带身份核验设备、矫正文书上门服务,现场完成身份确认、矫正告知及入矫宣告等工作流程,并为陈某某解读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与管理要求。“免跑腿”服务打通了特殊对象入矫的“最后一米”,更有效缓解陈某某初入矫正的焦虑情绪。
日常监管“按需调”,彰显管理柔性。经宝安区司法局专项审批,对陈某某实施“三免一增”监管调整,对其免予信息化定位核查、集体教育、线下公益劳动,将监管方式优化为“每日上门实地核查”。沙井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每日登门,关注其身体状况、用药合规性与生活需求,通过水印相机实时记录现场情况,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台账,确保监管“全程留痕、精准可控”。
特殊时段“加密护”,筑牢安全底线。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沙井街道司法所联合社区上门排查隐患,为陈某某家中加装防汛沙袋,构建极端天气下的生命安全防线。
中秋、国庆期间,结合陈某某监护缺位风险,宝安区司法局启动监管提级机制,制定专项应急预案,要求沙井街道司法所将走访频次从“每日一次”提升至“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并联动社区网格员协同巡查。面对陈某某突发腿部血管破裂,宝安区司法局即时指导沙井街道司法所启动应急响应,由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助陈某某送医并全程跟进治疗,并督促家属强化监护责任,协调社区为其加装“平安钟”紧急呼叫装置,实现“一键求助”闭环保障。
帮扶有力度,整合多方资源破解困境
在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基础上,宝安区司法局聚焦陈某某“无收入、生活难”核心诉求,以“资源整合+精准施策”为路径,构建多维度帮扶体系。
政策适配“搭桥梁”,保障长远生计。针对陈某某香港居民身份,沙井街道司法所主动对接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梳理“港籍长者津贴”等跨境福利政策,协助陈某某了解申领条件、流程与所需材料,为矫正期满后稳定生活提前铺垫政策支撑。
应急救助“解燃眉”,缓解当下困境。得知陈某某短期内无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陷入困顿,沙井街道司法所所长牵头协调街道社区股份公司,详细说明其特殊情况,为陈某某争取临时救助借款,专项用于膳食保障与药品采购,有效化解其生存困境。
节日关怀“暖人心”,传递司法温度。中秋、国庆前夕,宝安区司法局联合沙井街道司法所开展“节日专项帮扶”,工作人员携粮油、月饼等慰问物资登门走访,在传递节令暖意的同时,通过面对面沟通深度摸排需求,让陈某某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刚柔并济促平稳解矫,树立人文司法样本
10月11日,陈某某矫正期限届满。沙井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再次上门服务,为其办理解除矫正手续,现场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第一时间向深圳市司法局报备解除边控事宜。“原以为身体差、无人管,社区矫正会举步维艰,没想到司法局把手续送到家,还帮我解决了吃饭、吃药的难题,真是太感谢了!”陈某某感激地说。
从“上门入矫”到“上门解矫”,从“每日动态走访”到“精准资源帮扶”,宝安区司法局以“监管适配化、帮扶精准化”的工作思路,严守社区矫正法定规范,又以人文关怀化解特殊对象的困境,生动诠释社区矫正“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管理与帮扶并重”的治理理念。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