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南理工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法律大语言模型“L-code”,经百度飞桨(广州)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共同孵化应用后,在司法实践场景取得新突破。广东省清远市人民检察院勇于创新,率先将基于该模型开发的智慧检察系统引入实际办案工作,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检察领域的成功落地,为新时代智慧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力支撑。
面对司法办案效率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依托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与突出优势,成立了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聚焦法律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技术路径及法律伦理前沿问题,经过不懈的科研攻关,开发出全球首个具备自主交互能力的法律大语言模型“L-code”。为进一步释放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实验室秉持协同创新理念,推出“L-code”模型在司法实践领域的落地应用,致力于打造“法学+人工智能”的示范性项目,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据悉,“L-code”采用“法律智慧引擎+法律语言模型”的创新架构,通过超大规模法律数据与专家知识的持续训练迭代,具备了领先的法律知识理解、推理及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进一步开发出智能问答、案例分析、文书生成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可为办案全流程赋能增效。“L-code”模型自上线以来,已协助广州仲裁委等司法机构显著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2024年2月更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主导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工智能纠纷在线调解案件,展现了该模型在实践应用中的卓越价值。
目前,基于“L-code”模型研发的智慧检察系统已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检察院成功落地应用,为检察工作的高效精准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该系统集成了卷宗辅助阅读、关键证据自动摘录、案件审查报告一键生成等核心功能,形成办案全流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阅卷环节,系统能自动抓取案件关键信息,并通过高亮等可视化方式精准标注,实现关键信息的精准溯源,检察官还可通过语义对话快速定位证据,实现案件适用类型全覆盖;在证据摘录方面,系统内置严谨的证据筛选规则,能快速提取并规范整理多类型证据,自动生成智能证据链;文书生成环节则采用自动生成技术,可准确抓取案件关键信息,快速生成包括诉讼阶段和审查逮捕阶段的案件审查报告等法律文书。
通过智能辅助,检察工作实现了从案件事实梳理到关键证据定位、法律文书高效生成的全面提升。据统计,在办理盗窃案等常见案件中,使用系统后阅卷时间从平均8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退补次数从平均1.5次降至0.5次以下,有力保障了办案质量与效率。清远市人民检察院勇于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工作的新路径,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支持“产学研”合作,为新技术在司法实践领域的应用落地探索了有益经验。
未来,华南理工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将以“L-code”为纽带,持续深化与司法机关、科技企业的创新协同,加速推动前沿科研成果向现实应用场景渗透。“L-code”有望在司法办案智能辅助、普法服务供给等多元领域持续释放价值,为全面依法治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校企协同”的创新方案。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