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镇、溪南镇、莲下镇等结合片区实际,探索建立“聚村联片联防”治安防控新机制,使农村基层治安防控更加严密有效;
莲华镇在下长宁村开创性启动“积分+”管理新模式,促使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务重点工作,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做活“微治理”新篇章;
溪南镇在埭头村试点建设全区首个“幸福食堂”,每天为全村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免费午餐,让特殊老年群体“食有所依”“老有所养”;
围绕“六好六无”创建目标,全方位推动两批共155个村(社区)“平安·幸福”村居创建,其中首批53个村(社区)已通过验收,进一步夯实平安澄海建设根基……
这一项项富有成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举措,是汕头市澄海区多维度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生动实践。目前,澄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基层安则天下安,如何答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这道必答题?澄海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锚定“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目标,积极探索“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聚焦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源头,多元共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开创新时代平安澄海、幸福澄海新局面。
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 “一站式”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1”指综治中心,是“1+6+N”整个工作体系的核心枢纽,发挥着统筹指挥、协同落实的关键作用。
澄海区紧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这一打造纵横贯通“治理中枢”的关键环节,由区委政法委加强统筹指导,各镇(街道)迅速响应,配齐配全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监控研判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等“五室一厅”,搭建起集指挥调度、纠纷化解、服务群众功能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目前全区11个镇(街道)均完成综治中心硬件建设并投入实体化运作。
以莲上镇为例,通过整合现有办公资源,投入约35万元对镇综治中心进行扩建升级,统筹300平方米办公场地,标准化打造“五室一厅”,安装平安综治信息平台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在功能实施、工作运行、发挥作用上做到整齐划一。
自规范化建设以来,澄海区各镇(街道)综治中心以综治办为基础,充分整合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司法所、信访、人社、卫健、应急、民政、妇联、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健全“常驻、轮驻、随驻”制度,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融合多部门职能优势,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有力促进纠纷化解工作高效开展。
澄海区各镇(街道)综治中心运作至今,其中核心枢纽作用不断得到检验,高效妥善化解了一系列矛盾纠纷。2022年5月13日,通过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莲上镇发现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批民工因工资结算问题准备到区上访,接到预警信息后,镇综治中心迅速协调各入驻部门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于次日凌晨3时多,协调该公司将全部519名员工共930多万元工资予以付清,实现了24小时内快速高效化解重大矛盾纠纷。
与此同时,澄海区进一步推进全区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区层面统一出台建设指导手册,在明确功能定位、规范运行模式、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给予清晰指引,推动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以“6”为主力军 合力攻坚啃下“硬骨头”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发挥着诉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
澄海区突出“6”的主力军作用,全力推进基层政法综治力量有序衔接、形成合力,统筹攻坚化解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各类风险隐患纠纷。今年以来,全区共排查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0多宗,化解“久攻不下”、重大复杂的存量“硬骨头”纠纷31宗。
澄海区以精细化网格建设为基点,将全区184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530个网格,统筹综合网格内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推动将“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纳入综合网格化管理中,努力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如澄华街道上窖社区统筹整合各类基础网格资源,“网格员信息牌”上墙各家各户,全力写好“民情、诉求、帮扶、宣传”四本台账,逐步实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服务局面。去年以来,该社区已直接服务特殊困难群体87余次,解决群众反映的民生实事358宗,代办事项331宗,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
澄海区以政法力量为保障,深化诉源治理、警调对接、人民调解,加快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其中,区法院、区司法局合力铺开“庭所共建”工作,全区6个基层法庭与11个司法所结对解纷,合力推进“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走上解纷工作轨道,自今年3月签约以来,已成功调解10宗纠纷;区检察院做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综合运用领导包案、公开听证等措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早在小在基层;区公安分局建立机关警种对口援勤基层派出所巡防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公安+治保+巡逻队+义警”巡防体系,每日研判通报全区警情变化态势,提升督导调度巡防针对性,守护辖区安全。
澄海区还以数字赋能为驱动,切实运用“粤平安”“金凤码”等信息平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方位排查辖区各类矛盾纠纷,扎实推进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雪亮工程”建设,共设置1521个监控点位,整合视频监控资源697路,推动村(社区)、镇(街道)、区、市四级联网,持续强化信息平台实战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做实做活“N”文章 激发基层群防群治力量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N”指其他综治力量。如何凝聚“N”的补充力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澄海区突出“N”的生力军作用,各地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做实做活“N”文章,激发激活群防群治力量,力推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劳资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化解邻里纠纷方面,溪南镇将邻里纠纷细分为“同属地村村民之间纠纷”“非属地村村民之间纠纷”“属地村与非属地村村民之间纠纷”三种,探索出“长者、旁者、民者”“三者联调”工作法,近三年来妥善化解邻里纠纷122宗,成功调解率均达100%。该经验做法获中央政法委主管的“长安评论”公众号刊登推广。
盐鸿镇则结合辖区生活区集中、房屋紧密相邻、老旧房屋较多、涉农涉土涉房屋邻里纠纷多发的实际,创新一线调研“点题”、充分研判“破题”、多措并举“解题”、用心用情“立题”的四步工作法,使邻里纠纷得到快速有效化解。
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方面,凤翔街道摸索形成常态化“预防”、全覆盖“普法”、多元化“调处”的“多维一体”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法,做到家事纠纷巧调解,化解矛盾暖人心。如该街道成立由76名调解员组成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广泛调动社区联片长、妇女执委、志愿者团队,吸纳律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参与婚调工作,为网格内妇女群众提供精准化的调处服务。
化解劳资纠纷方面,澄海区司法局借力异地商会优势,推动成立澄海区江西商会调委会,巧用“乡音乡情”有效化解外来务工人员矛盾纠纷,成功调处涉江西籍人员矛盾纠纷38件;上华镇作为澄海积木玩具生产基地,创新打造“探求、探究、探索”三探工作法,今年以来成功化解21宗劳资纠纷;广益街道坚持做足“三个点”,做到介入“早一点”、劝导“暖一点”、联动“多一点”,下功夫破解劳资纠纷难题。
此外,隆都镇结合当地“十八丛榕”佳传,全力打造“听民意容成事”调解品牌(榕树,潮汕俗称“成树”),利用村民闲暇到十八棵榕树下纳凉聊天的机会,加强与村民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掌握有关信息,化解矛盾纠纷苗头。
如今,澄海区各地各部门纷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搭建群众参与协商治理的平台,广泛调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构建起独具澄海特色的多元共治格局。
■典型案例
溪南镇建立“党群微服务”基层善治模式
延伸服务触角 办好微小实事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近年来,澄海区溪南镇聚焦“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主题,探索建立“党群微服务”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善治的新格局。据悉,该模式获评2022年度汕头市基层党建特色品牌。
溪南镇以机关服务基层、党员服务群众两种形式为主线,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入微处”,切实为群众办好微小实事。机关服务入基层方面,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分别与一个以上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党的基层阵地整合、人才整合;窗口服务单位全面推行绿色通道、周末半天、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党员帮扶暖群众方面,镇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所驻村辖区内所有群众,重点帮扶低保户、困难家庭、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病残家庭等弱势群体;将全镇3000多名党员划分为机关青年、巾帼妇女、市场监管、卫生服务等31支党员志愿服务“微小队”,为群众提供“微服务”。
“党群微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溪南镇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便民服务2600多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结对共建村开展卫生清洁、上门服务等结对活动50多场次,机关干部走访挂钩村辖区内群众2500多户,帮助群众解决微小实事近4000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3000场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推进“党群微服务”共性化服务的基础上,溪南镇党委还聚焦“困难、孤寡、留守”老年人群体,先后在集体经济较好、志愿服务成熟、场地资源充足的埭头村、南社村、塘陇村、上岱美村试点开办“幸福食堂”,解决特殊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截至目前,全镇共有56名困难、孤寡、留守老人登记在册到“幸福食堂”用餐。
■一线实践
澄海区建立“聚村联片联防”治安防控机制
联片联防聚合力 基层治理提效能
“经常看见民警和治安志愿者在这一带巡逻,心里很放心。”澄海市民陈先生感慨。近年来,在辖区商圈、学校、医院、公园等周边地段,“红袖章”“绿马甲”“藏青蓝”高频出现,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陈先生所描述的这一幕,是澄海区创新推行区域联防联治的有力实践。澄海区东里镇、溪南镇、莲下镇等地结合片区实际,先行探索建立“聚村联片联防”治安防控机制,使农村基层治安防控更加严密有效。
东里镇古港片区以樟林古港旅游线路为纽带,联结新兴街、观一、塘西、南社4个村,组建古港片区治安联防队,常态化开展巡逻伏哨。同时,以樟林青年爱心义工队和水寨爱心义工队为依托,组建红袖章队,参与古港片区治安联防。2023年以来,古港片区刑事治安警情环比下降33%;联防队员协助公安机关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宗。
莲下镇潮港片区治安联防队由7个村共26名治安联防队员组成,他们积极探索打造“治安联防+”模式,推动治安事件快速高效处置。如坚持日常巡逻和伏哨布控有效结合,与网格员通力合作,有效遏制违法犯罪活动。今年以来,片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8%,治安警情同比下降46%;积极参与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打击涉黄赌毒涉假犯罪行动等专项工作,2022年以来共协助公安机关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全面排查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等问题,由各村党组织书记每周主持召开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逐一分析研究落实化解措施,今年以来片区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宗,有效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溪南镇南砂片区由东社、西社、南社、北社四村组成,该片区建立了一套“聚村联片、共建平安”工作机制。如“第三方调解”模式,当两个村群众发生矛盾纠纷时,即由第三个村的治安人员负责调节处置,确保公正公平;2023年以来,联防队员还协助公安机关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如今,南砂片区治安状况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自片区联防队成立以来,涌现出一件件防范风险和化解纠纷的成功案例,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这进一步激发出基层协同治理新活力,助力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
■探路攻坚
澄华街道探索“四联”工作法
打造平安联盟 赋能精细治理
“麻烦帮我通知下附近商家,让他们注意一下换假钞的人。”日前,澄海区澄华街道华文社区一商铺店员发现有人使用假币,第一时间将情况通报到“澄华华文社区铺户联防”微信工作群进行预警。最小应急单元内的社区民警随即通报给巡逻民警,后者快速发动商户联防,仅用一小时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这是澄华街道打造“平安联盟”体系,多元化、精细化、源头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缩影。澄华街道地处澄海中心城区,是澄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基数大、外来人口多,具有矛盾纠纷多样化、治安形势复杂化等特征。澄华街道坚持问题导向,聚力在做强综治中心、做实综合网格、做活“N”力量文章上下功夫,广泛动员住宅小区、商住楼物业、临街商铺户、学校及幼儿园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着力打造“平安联盟”,创新“四联”工作法加强源头治理新路径。
在聚格联动上,该街道将辖区10个社区划分为52个网格,统筹整合党建、综治、创文、消防等各类基础网格资源,打造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民生实事服务、政策法规宣传等于一体的“综合网格”,通过网格员日常实地走访、电话问访等方式,及时掌握苗头隐患,建立排查台账,做到矛盾纠纷及时预警、及时研判、及时化解。
在多方联建上,该街道依托综治中心、“调解室”“居民议事厅”等调解平台,凝聚多方资源力量,聚焦邻里纠纷、物业纠纷等矛盾纠纷,深入小区楼院、走进居民家中,及时有效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在多元联调上,该街道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融入基层治理,为多元调解注入新力量。特别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调解主力军作用,针对辖区劳资纠纷多发、频发的情况,探索出恪守“遵法之心”、秉承“公正之心”、常怀“责任之心”的“三心”工作法,努力将劳资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状态。
在全民联防上,全区以该街道为试点,探索推行“全民联防”护航“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行动。该街道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巡防,目前已建立60个最小应急单元,对每个最小应急单元逐一落实负责人,每个应急小单元配备2名以上安保力量。同时将最小应急单元与前期组建的83支575人“义警”队伍相结合,按照区域联动、治安联防、乱点联治工作原则,形成与公安专业力量联动互通的群防群治队伍。
实践以来,澄华街道充分发挥了群防群治力量的作用,不断完善全民联防体系,从整体上提升社会面治安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有效织密辖区安全“守护网”。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