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系统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积极助力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应,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一粒米,承载着五百年的光阴流转;
一份知产保险,让企业应诉更有底气……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探访了广东的产业园、实验室、采访了众多创新者。记者真切感受到秋日的广东,创新的氛围十分浓厚,充满独特的激情与活力。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知识产权正以强劲的动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系统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积极助力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应,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近日在“知识产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先试先行知产综合立法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首位,澳门—珠海集群连续两年进入全球百强。
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知识产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和有效注册商标分别达到81.7万件和852.4万件,均占国内总量的约1/6。今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湾区内创新主体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1.35万件,同比增长超三成。这些充分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力和创新活力。
据了解,国家支持广东先行先试,开展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立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在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协同保护、产业引领、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出数十项改革举措。在广州、深圳开展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试点,围绕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支持创新主体海外维权等19项重点任务深入探索。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作用,在知识产权贸易、运营转化、跨境保护、宣传教育、交流研讨等领域,加强与港、澳知识产权工作衔接和机制对接。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对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样重要。在广东,众多的专利技术走出实验室,扎根于产业的肥沃土壤之中。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陈新烈透露,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盘活存量专利、专利转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重点产业强链增效等制定配套文件,提出28条具体举措。实施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推广工程,提升备案认定产品质量,助力全省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今年1月至8月,全省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5.9万次,同比增长20.1%。
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从国内创新迈向国际竞技,大湾区正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架构。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紧紧围绕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目标,努力打造知识产权的治理创新策源地、纠纷解决优选地、产业保护示范区和文化传播特色区,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各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评价中名列前茅。
据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赵军明介绍,广州通过运营全省首个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引入5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国际化服务。同时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400家,布局三级公共服务网点32个,打造“淘宝式”知识产权数字化平台。
走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可以看到大厅整合行政、司法、仲裁、公证等资源。记者了解到,这里提供快速预审、国际专利审查高速路咨询、海外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已与40家国内外优质机构合作,协助5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
在风险保障领域,广东积极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工作平台及海外分中心,支持成立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构建覆盖全省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推广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2024年为222家(次)企业提供了2.88亿元的风险保障。
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汽车)知识产权总监赵大武表示,知识产权保险对于小鹏汽车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兜底。去年年底,小鹏汽车在欧洲统一专利法院遇到了首次海外专利诉讼,保险公司和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都提供了大力支持,使小鹏汽车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熟悉了欧洲统一专利法院案件的注意事项,并及时采取了合理的应对措施。由于以上措施和保险资金的支持,小鹏汽车在应诉过程中有了充分的信心和底气。现在案件已经结束,产生的相关法律费用也及时通过保险公司赔付,有效减轻了公司的应诉成本压力。
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在农业领域,广州市增城区就以地理标志培育为抓手,走出一条以品牌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据了解,广东省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15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226个,地理标志产品用标企业达2674家。越来越多的美食产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走进三地商超、走上百姓餐桌,有的还通过港澳窗口走向了国际市场。
在增城白水山脚下,有一种细如丝线的丝苗米。从明代栖云寺的“寺庙米”到如今地理标志明星产品,这种拥有500年种植历史的稻谷,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种子”。
广州增城区新塘粮食管理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汉桥表示,围绕增城丝苗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增城丝苗米区域品牌提升,他们致力推动增城特色产品向增城品牌转变。通过“专业合作社+产业种植基地+农户+品牌”合作模式,通过订单收购、优质优价机制与农户共享产业链升级成果,累计带动农户超6000户,每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既实现农户与企业共赢发展,又通过稳定原材料供给保障丝苗米品质,持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广州市增城区积极组织地标企业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知交会、地标美食品鉴会等高端展销活动,增城丝苗米、增城荔枝连续三年荣获“粤地优品”广东高品质地理标志,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增城丝苗米品牌价值突破51.5亿元,成为强农富农的典范。
据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科副科长吴泽锋介绍,目前,增城区拥有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位居全省各区县第一;通过建立“储备—培育—申报”三级企业梯队,地理标志企业从最初5家增至20家,另有20家正在培育中,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