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奋进之路。广东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法学会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张永忠,与广东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曾晓昀认为,开创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需在法治轨道上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张永忠
曾晓昀
南方+:近年来,在法治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广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永忠、曾晓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近年来,广东省围绕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以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东对标先进,全面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市场和要素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和监督保障等方面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促进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以法治方式出台创新举措。四是加大司法改革和创新力度,进一步发挥破产“拯救危困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制度优势,推进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新型法院发展,打造国际商事争议、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优选地”。
南方+:广东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张永忠、曾晓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广东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以护航创新发展为例,广东制定实施《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立法,实施地理标志、中新广州知识城等方面的特色立法。加快建设数字湾区,依法打造湾区人才高地、湾区创新走廊。
以护航绿色发展为例,一是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二是依法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强化建筑垃圾处置。三是依法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促进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四是促进自然灾害防治法治化,积极应对高温、台风等灾害,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五是支持国际风电城等建设,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保障。六是健全碳交易、水权交易等具体规则,有效挖掘生态产品价值。
南方+:近年来,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广东提供了哪些法治支撑?
张永忠、曾晓昀: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广东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包容审慎监管,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法治手段保护有关市场主体。省委依法治省办印发《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指导意见》,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营商环境制度、完善涉企决策机制、规范涉企执法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法治举措,全力为广东“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保驾护航。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广东推动出台全国首部版权条例、首部地理标志条例以及《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供给,推动制定《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征求意见稿)》,更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司法厅出台了《关于高水平法治保障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聚焦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智慧法治”建设,用科技赋能跑出法治广东建设“加速度”。
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广东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法治示范创建为引领,以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为重点,要求组织开展守法普法示范县(市、区)创建,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建立法治建设结对提升机制,着力推动通过法治手段解决基层法治建设不平衡问题。依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支持粤东粤西粤北特色发展,赋能广东整体发展。
南方+:接下来,广东如何继续发挥法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
张永忠、曾晓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发挥法治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法治保障。依法促进食品、家电、服装、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法治支撑,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体系,推进全要素互联互通,推动高质量就业。二是要加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法治保障。依法发展岭南蔬果、水产、茶叶、南药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借助法治手段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强县、特色镇,建设和美乡村,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依法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健全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数字化覆盖,塑造乡村区域品牌,提升乡村风貌。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发挥法治对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要依法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在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全新领域抢占制高点,优化数字经济法律服务。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快发展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打造多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要发挥法治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要依法促进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海上新广东。法治保障应突出本省海洋经济发展特色,如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海洋旅游、海上能源开采、临港工业等。
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要发挥法治对对外贸易的保障作用。要在法治轨道上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打造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在更宽领域上拓展经济纵深,加快国际会展业、国际物流业发展,稳步推动广东自贸区等建设。在制度型开放上稳步推进,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集聚全球高端要素。
注:本文部分参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委托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GD22TW04-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