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第四届“小包公杯”粤港澳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全国赛)颁奖仪式暨中国法治实践与发展青年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法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等单位承办,并邀请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作为学术指导单位。专家大咖亲临活动现场,就人工智能赋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带来真知灼见。
4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体现赛事品牌影响力
本届征文比赛共计收到4372名法学专业大学生报名参赛,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合计279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超百所。经初评排名和终评委员会评审讨论并投票,评选出本科生获奖论文36篇及研究生获奖论文24篇。
“本届比赛报名参与的学生和高校数量非常多,体现了赛事的品牌影响力和活动的广度。”广东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金艳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发展,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中国法治实践与发展青年论坛”。5位获奖学生代表分别就关于行贿犯罪一体化治理、著作权合理使用条款、醉驾情节与量刑结果关系、有限公司实际出资人股东资格、防卫过当罪形式等问题的5篇实证研究论文成果进行了论文观点陈述。随后,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建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胡铭、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付玉明、山东政法学院教授孙培福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分别对5篇论文进行点评。
聚焦新技术为法学和法治赋能,专家阐述观点
会场内,来自中国法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话题,分别阐述精彩观点。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认为,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地位。要立足司法实践之现实沃土,深刻领悟法律实证分析在法学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法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浪潮与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也为法学领域铺设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他提出要把握融合契机,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深化实证研究,推动法律研究的科学化进步;促进跨界交流,共筑法律科技生态。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以三个关键词发表其观点。首先要精于实证,积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帮助突破局限;其次要勤于实践,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重视法治实践的研究;最后要用于实践,高度重视法治的实质效用,研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法治新形态。
“法律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法律智慧和科技智慧进行化学反应后的产物。”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表示,案例资源为广大法学法律界的同仁提供了研究对象和创新原料,本次大赛获奖的作品都是青年学生运用法律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分析获得的成果,体现了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和法律素养。
“案例是法律的认知源,是实践中行走的法律,也是法治的生成方式,是本土法治智慧的载体。”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燕玲介绍,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本土司法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司法规律经验,可以拓展我国的法学研究,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抓手。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