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谈四点的思考,第一是真正把“四个全面战略”融汇贯通。现在回过头来看“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导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扶贫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是搞好法治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抓住关键少数。
对于这四个方面,我们要首先要找到重点,瞄准重点去发力。同时在理会层面,要品味并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几个比喻。如在讲到法治和改革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的比喻,常规认识是要搞改革就不能搞法治,改革就是打破条条框框,法治则是规定条条框框,二者是矛盾的。到底怎么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观点?将之放到“四个全面战略”理论中就非常好解释。打个比喻,有个大鸟要起飞了,它飞的那一站叫小康站,它起飞的时候左翅膀一搧就是找动力要改革,右翅膀一搧找轨道要法治,鸟的脑和心脏是关键少数,如果翅膀折断了会是什么后果?一个大车开往小康站,开过去有段艰难的道路就是扶贫,其间要找动力就是改革,左轮子一动是动力,右轮子一动是轨道,开车带领我们的人就是关键少数。从“四个全面战略”看法治和改革并不矛盾,它们还得配合好就会“飞得块”、“开得稳”,配合不好“火车出轨”、“鸟就会栽下来”。所以在理解“四个全面战略”时,千万不要激进,一定要融会贯通,以此理解搞法治建设就能够打开很好的天空。
第二,要慢慢品读品味改革。首先,中国人搞改革的喜好已经深入骨子里;其次,五千年来中国改革对国家社会民族贡献良多,但纠结之处在于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比较坎坷,怎么解决好这个难题,是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广东问题中必须深思熟虑的。在这方面,改革就是“改”与“革”的矛盾统一体,“改”是量变、旧事物,“革”是质变、新事物,改革是量变与质变、新旧事物的统一体,这是哲学上的理解。从法律上,“改”就是法律关系还在,“革”就是法律关系重新产生或者终结。有三种类型的改革,量变型、质变型与量质同比势均型。因此,对改革要做一定的细分、深挖,只有真正品会改革,才能推动真正的改革,而不是拿改革去做文章,此时理解深刻的改革,就能够解决担当和不担当,怎么判断的问题。
第三,重要的是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将改革化为行动,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并进行培训与引导,同时要唤醒民众。民众为什么要跟随改革?为什么四个全面能够实现中国梦?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在这个方面,一些影片、剧作应该很好地反映出来。众所周知,广东第一次改革时期,有个电视剧叫《外来妹》,全国人民都为之沸腾,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小妹在广东这片热土有了大的作为。这部片子让大家都心动来广东,有力地推进了广东的改革开放。现“四个全面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又提到改革,是否有类似的好影片让大家从中找到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舞台?这就是对我们的挑战,包括对理论工作者。因此,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广东的改革可能会走得很好。
最后一点,广东在建设法治方面已形成“依法治省的广东模式”,其核心是党委领导,人大主导,一府两院执法主体,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把主体、职能、定位、定性都做了判断。在当下如何把该模式用好、管用并且能够持续发力?还须努力地把这个模式“擦亮”,因为这给予我们成功之道,今日的广东法治归功于依法治省模式。广东人创造该模式,能够用好它能够触动推动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建设。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