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法庭三位办案人员乘坐小舟前往渔船开庭。
烈日下,几十名村民和在村内租地养虾的刘老板产生纠纷,互不相让,行将动手。
“都别动!有事上法庭!”硇洲法庭法官陈道准等人及时赶到,厉声阻止。
最终,经法庭庭审,判决刘老板与村集体签订的合同无效,村委会主任全额退还对方租金;允许刘老板将对虾捕捞上岸,并恢复土地原状……一场冲突顺利化解。
硇洲法庭三位办案人员背着国徽准备前往渔船开庭。
驱车从湛江市区出发,在高速路和省道、乡道上交替行驶约60公里,再从东南码头坐约半小时轮渡,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硇洲岛。
海岛地处雷州湾东部海面,硇洲法庭便坐落在这个海岛上,作为广东唯一不通陆路的海岛法庭,硇洲法庭只有法官陈道准、法官助理吴声远、书记员窦文伟3人。别看只有一个小小审判单元,但他们常年负责调解、审理岛上涉8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五六万居民各类纠纷。
陈道准和吴声远在渔船上挂起国徽,准备开庭。
为方便渔民,硇洲法庭三位办案人员经常扛着国徽上渔船开庭,“国徽在哪,巡回法庭便开在哪”。
开完庭,退潮了,船无法靠岸,硇洲法庭三位办公人员与原告只能涉水上岸。
海岛不大,环岛一圈才36公里。每天办案、送达,8年下来,他们就跑了33万公里,相当于绕岛近1万圈。只要有需要,硇洲法庭的法官们就会背着国徽进渔村、上渔船。国徽架在哪里,“巡回法庭”就开在哪里。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们“小岛大法官”。
开完庭,退潮了,船无法靠岸,硇洲法庭三位办公人员与原告只能涉水上岸。
近年来,硇洲法庭年均结案件数约250宗,结案率和维持率均高达100%,上诉率仅为0.5%.“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岛”,是陈道准给审判团队立下的“军令状”。大家都说,有事就找“小岛大法官”。
一位90多岁的阿婆拿着一份光绪年间的地契到法庭跟法官说明其涉及案件情况,临别时为法官的公正判决竖起大拇指。
陈道准和吴声远骑着摩托车,为渔民传送判决书。
陈道准与吴声远把一份民事判决书送到香蕉园的一位农民手里。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