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上午来矛调中心,经过我们给出专业意见和耐心的调解后,中午双方就已经握手言和了。”自湛江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雷州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总要求,纵深推动资源聚合和服务融合,借力会商机制和依托大数据赋能,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点、雷州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服务中心(下称“矛调中心”),助推全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站式”多元化调解
近年来,随着雷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信访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群体性上访案件。
这些现象给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委、市政府的正常工作,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为此,为进一步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让群众解纷“最多跑一地”,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21年5月20日,雷州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服务中心揭牌运作,标志着雷州市在湛江乃至全省率先将“信访超市”和群众信访诉求服务中心纳入统一管理运作的模式。把“多中心”变成“一中心”,打破部门间业务壁垒,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截至2023年8月,矛调中心共接访群众4851批9590多人次,登记受理案件1925宗,中心牵头组织联合调解1104次,办结1267宗,办结率65.8%。
审判庭直通车“开进”矛调中心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两宗交通事故案件先后在雷州矛调中心的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审判庭设在矛调中心,是该中心以“一站式”全链条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常态动作。
当天审理的两宗交通事故案件,一宗是麦某驾驶无牌两轮电动车在东里镇后湾村路段,与郑某的小型轿车相撞,造成麦某及乘客受伤及两车损坏。另一宗是陈某森驾驶的作业车在雷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内路段碰撞行人腾某武致其受伤。
两宗事故发生后,经雷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取证认定了事故责任的主次,但因各种原因都未能解决医疗费用赔偿等问题。两案原告都向雷州矛调中心提出申请,请求协助化解纠纷。矛调中心及时协调法院快速审判,同步开展矛盾化解工作,真正实现解决纠纷只进“一扇门”。
地处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城市,人多地广线长,老百姓化解纠纷所付出的时间长、交通成本高。这是雷州矛调中心打造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的一个缩影。
该中心自从成立运行以来,联手市人民法院、市公安局等部门将群众的信访诉求纳入其中统一管理运作,积极履职为民办实事,为老百姓开启快速、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之门,积极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人民群众办事、解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雷州将矛调中心精准对标矛盾调处“总枢纽”角色,强化横纵联通联营联治,健全市镇村三级融合、多元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整合18个县直常驻单位,积极吸纳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医调委、退休法官等社会资源进驻矛调中心,建好“信访受理、集成调处、司法兜底”闭环服务阵地。
医疗纠纷同是矛盾高发处,据雷州市统计局统计,雷州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9个,医疗纠纷面广量大,医患矛盾调处机制是否健全、调处结果是否有效,不仅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专业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矛调中心专门开设了“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在调处医患纠纷、协助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减少医疗风险,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22年5月份成立以来,湛江医调委雷州工作站共接到医患纠纷报案39宗,待受理案件14宗,处理中15宗,经调解,已结案9宗,涉及赔偿金额超140万元。
“退休法官”变身专职调解员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这笔钱,不用打官司就解决了问题,感谢法官的耐心调解。”群众从情绪激动准备上法院告状到喜笑颜开地离开,成为了“退休法官工作室”里的日常工作常见的一幕。
自“退休法官工作室”创设以来,退休法官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资历深、阅历广、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诉前调解案调解工作,最大力度将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讼。
“退休法官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多年判案经验,由他们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咨询,还能快速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雷州市委政法委二级主任科员蔡德明说道。
近年来,雷州司法局将退休法官等具有专业法律素养的行业群体作为基层矛盾化解“智囊团”,把法治建设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参与有效提高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
“打官司,花钱耗时不说,光是路上就够折腾的。市民在这里咨询法律相关的问题均为免费,只要双方有调解的意愿,经过我们给出专业判断后,大部分纠纷都会得以顺利化解。”退休法官吴茂盛说道。
此外,退休法官在履行人民调解员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为信访群众提供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基层矛盾化解。
一年来,退休法官专职人民调解员为4000多名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208宗,成功调解184宗,办结率达88.5%。其中受理农民工欠薪案件占一半以上,且全部办结。
个案
宅基地纠纷生积怨
细致化解促和谐
由市矛调中心、企水镇、藏家村委等部门成功调解了一起宅基地纠纷案,信访人黄某悬了几年的心也终于落下。
据悉,黄某为了解决居住问题,于1994年间向户口所在的企水镇藏家村委申请住宅地,于1995年5月5日经雷州市人民政府颁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用地四至和面积明确清楚。
2020年5月,黄某准备动工建房,遭到曾某、李某等人的百般阻挡,并将自已购买的红砖等物品堆放此地块上。随后,黄某向雷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生效后,曾秀炳等人仍不服判,并继续阻挠。
2021年5月7日,雷州市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书,可曾某等人仍拒执行,2021年12月15日,雷州市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组织70多人的执法队伍,将涉案宅基地上红砖等物品清除,并当场交付黄石平使用。2021年12月29日,黄石平雇请挖机挖地基时,又遭曾秀炳等人及其帮凶的无理阻挠,还用恐吓的手段驱赶挖机司机,导致无法施工。
市矛调中心得知情况后立马专门安排与镇、派出所等有关部门领导一起就此案交流意见,及时掌握案件进展情况,当得知信访人拟定近期动工灌注地基的情况后,市矛调中心调解人员积极协调,组织人员维持施工现场秩序,确保地基灌注工序顺利完成,有力地维护了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基层人民群众的认可。
对于下步工作,市矛调中心调解人员表示一跟到底,确保信访人房屋建设顺利完成。
延伸
沈塘镇:
“和事亭”里巧解烦心事
秋日的沈塘镇处井村绿树成荫,树荫底下的一座“和事亭”里,“和事佬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们与村民聊聊天,帮助村民解决烦心事。
小小“和事亭” 议出大和谐
“小小的‘和事亭’,解决了我们村民诸多烦心事,成了我们基层治理的一座连心桥。”处井村村民吴梁英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沈塘镇为做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拓宽畅通村情民意的沟通渠道,建立了“和事亭”这一处大家共同议事的场所。
日前,村民吴某与其邻居吴某因排污管道发生纠纷,严重影响吴某生活,同时影响村中人居环境。据了解,他们双方属于亲人,多次协调不下,也不好意思到镇反映。双方约定村干部到“和事亭”里商讨,经过一番调解后,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达成书面协议。吴某同意在原有的排水沟中间新建一座污水沙井,并沿着吴某杂物间内围墙边新铺设一条30厘米排污管作为排水用途。村委会出资买这一条约7米长、30厘米宽的排污管道并建设。不仅调解事情,还修了亲情。
沈塘镇综治办工作人员庄恒说道:“村里很难避免这种生活上的小纠纷。在过去,想要调解矛盾要请村民们来办公室来开会商讨,不仅召集慢,村民们也拘束、不敢说话,现在就在家门口的凉亭里,大家像拉家常一样说说自己的想法,把不满都放上台面说,共同协商解决。”
此外,“和事亭”既遮阳避雨又景色宜人,便成了大家的休闲娱乐、开展活动的好去处。空闲时总能看到村民或谈心、或下棋的身影,甚至村干部要找村民谈点事儿,也会约在亭子里。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聚集在这里休闲纳凉、聊天议事。
热心“和事佬” 专解麻烦事
沈塘镇除了“和事亭”,还有一群热心肠的“和事佬”在为群众解决麻烦事。
“大家都有大家的难处和道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大家要坐下来心平气和谈一谈,矛盾就解决了。”“和事佬工作室”调解员吴时明说道。
“和事佬”专解麻烦事。矛盾起源于昌辉村谢某为出入方便,在旧房新开一个大门,但邻居林某认为该大门影响其房屋“风水”,不给谢某在该地方重新开大门。双方僵持不下,村委会多次组织双方调解,长达一年之久未果。双方情绪比较激动,极容易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昌辉村委会将该问题报“和事佬”工作室,请求协助处理。
吴时明得知后,让彼此充分表达积累已久的情绪,宣泄委屈,收集问题症结所在,并多次到现场调解,通过现场查看现状和地势等因素,经过多次调解,在“和事佬”吴时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很快就调解解决问题。
沈塘镇党委书记吴小智介绍,在2021年成立“和事佬工作室”,聘请10名群众公认好的离任村党组织书记、主任担任调解员。10名“和事佬”分成3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负责对接6个村(社区)。
家长里短,磕磕碰碰时,“和事佬”马上出现,解了矛盾又不伤和气;意外事故,剑拔弩张时,“和事佬”一叫就到,及时“化干戈为玉帛”;矛盾激化,纠纷升级时,“和事佬”调解劝说,尽力让双方“一笑泯恩仇”……自“和事佬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调解案件131件,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筑牢了第一道防线,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啃下“硬骨头” 深耕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幸福生活。当前,雷州正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据了解,在雷州平安建设考核中,沈塘镇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
沈塘镇位于雷州东北部,共有50条自然村。近年多个重点项目落地沈塘镇,土地纠纷、征地拆迁遗留问题较多,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沈塘镇频出新招。
“企业建到哪里,我们就在哪里。”雷州经开区A园区落户沈塘镇,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全力承接东海岛钢铁、石化配套企业和就业导向型企业,如今的沈塘镇成了企业投资置业的热土。自2021年12月,经开区A园区揭牌成立以来,已征收土地6636.9291亩,至今未发生因为征地拆迁工作出现任何越级上访事件。
全域治理,一网兜起“大小事”。沈塘镇建立“镇+村+网格员”服务模式,按照“一格一网”的标准,建立“网格发现、分级处置、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搭建“镇村中心+网格”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联动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服务下沉,打通服务“关节点”。在孟山村的田头间,有着“田间驿站”。周边农民可在“田间驿站”休息、避雨之余,还可以在驿站里学习党员志愿者张贴的农业种植技术、作物栽培要点、禁用农药宣传海报。秸秆禁烧期间,“田间驿站”成为了临时看护点,党员志愿者全天候做好禁烧工作。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