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火锅是潮汕地区的美食符号,手打牛肉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承载着浓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今年1月,汕头牛肉丸地方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企业生产牛肉丸提供更好的技术标准保障。
然而,汕头市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部分肉牛屠宰场未办理工商登记、未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屠宰好的肉牛产品未经肉品品质检验,便由大小商贩运输流入市场,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不仅制约和影响汕头牛肉产业振兴发展,也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
如何让汕头牛肉丸这一美食招牌擦得更亮?近期,一场围绕屠宰行业规范发展的整治行动迅速展开。
检察机关通过无人机对屠宰场开展调查取证
肉牛屠宰场违法排污
龙湖区是汕头牛肉产品的消费大区。该区某街道一村居内,两家隐蔽的屠宰场引起了汕头市检察机关的注意。
“我们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报料称,该村有几家肉牛屠宰场违法排污,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村民反映强烈。”承办检察官说,因该线索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方面,检察机关迅速立案,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牛肉是潮汕的特色美食之一,汕头牛肉丸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全国各地游客青睐。肉牛屠宰行业不仅是牛肉食材的供应源头,也是传承和发扬这一特色美食的重要载体。
对此,汕头市人民检察院研发建立肉牛屠宰场大数据监督模型,在调取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相关行政许可数据的基础上,对全市15家屠宰场的信息比对分析。
“经初步判断,有两家肉牛屠宰场存在未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配备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情形。”据承办检察官介绍,为查清肉牛屠宰场违法的事实,汕头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屠宰场半夜和中午开始屠宰作业的时间规律,多次采取“传统蹲点式+高科技无人机航拍”方式,及时锁定屠宰场违法排污以及销售牛肉的证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两家屠宰场直接向外排放未经处理的屠宰废水,经监测含有氨氮、CODcr、动植物油等污染物。”承办检察官说,相关职能部门巡查和监管力度不足,屠宰场的生产行为危害公共卫生环境和乡村人居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汕头市检察机关认为,肉牛屠宰行业串联着农业、食品加工、文旅等产业,行业发展存在不规范问题,除了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更制约和影响汕头牛肉产业振兴发展。
检察建议推动整治合力
整治屠宰场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如何才能避免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诿?
为推动形成整治合力,汕头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涉案肉牛屠宰场的环境违法行为履行监管职责,并加强辖区内动物屠宰加工场的巡查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行为,切实担负起水污染防治监管职责。
同时,汕头市人民检察院指导龙湖区人民检察院,就肉品防疫检疫、无证经营等问题向该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磋商函,督促其加强对屠宰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整治屠宰行业违法乱象。
“相关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和磋商函后,积极依法履职。”承办检察官表示,围绕屠宰行业规范发展,各部门迅速行动,开展整治。
汕头市生态环境职能部门立即开展牛羊屠宰场集中专项整治,并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两家涉案屠宰场作出行政罚款等处罚决定。
“现阶段各区县未设置牛羊定点屠宰场,屠宰点‘多、小、散、乱’现象较为突出。”龙湖区生态环境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从2月起,该部门把屠宰加工场所专项执法列入每月执法检查计划,严厉查处屠宰场所未办理环保手续,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直排、偷排、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开展牛肉丸制品加工行业专项检查,摸排与肉牛屠宰加工场所相关线索,及时发现取缔违法违规“散乱污”屠宰点。
龙湖区农业农村职能部门则进一步加大对屠宰行业的监管力度,对案涉两家屠宰场进行立案查处,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动物屠宰政策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街道办事处联合上述部门,对案涉两家屠宰场进行查封,并印发整改通知,对辖区所有屠宰场进行全面排查。
守护群众“舌尖安全”
屠宰行业一头连着畜禽养殖业,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不仅关乎食品安全和生态保护,更关系着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肉牛屠宰行业的督促整治,是汕头市检察机关守护群众“舌尖安全”的决心和行动。
针对肉牛屠宰行业存在的无证经营、违法排污、肉品未经检验等问题,汕头市检察机关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通过大数据监督模型等调查取证,以检察建议、磋商等形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屠宰行业综合整治,助推屠宰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和农业经济振兴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而在屠宰行业外,更多的“舌尖安全”问题也有了检察监督的痕迹。
汕头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大数据模型筛查线索,发现部分休闲场所违规向消费者提供简餐、自助餐等餐食服务,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遂依法制发检察建议。随后,被建议单位迅速对涉案经营者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核查处置,并举一反三,对辖区内足浴店进行全面检查。
澄海区人民检察院走访农贸市场发现,部分生鲜商户违规使用红色、蓝色等有色光源对肉类、蔬菜进行照明,销售的生鲜产品在“生鲜灯”照射下色泽失真,消费者容易误判农产品新鲜程度。对此,该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制发磋商函,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开展整改工作,并强化日常监管,严把食品安全关。
“公益诉讼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术刀’,更是推动行业变革的‘助推器’。”汕头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全市检察机关将聚焦农村面源污染、传统工艺保护等领域深化专项监督,以“检察蓝”护航“产业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法治保障。同时深入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持续聚焦食品安全领域民生问题,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强有力的监督回应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守护好千家万户“舌尖安全”。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