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法学会向中国法学会汇报了关于在河南全省所有乡镇(街道)设立法律服务站、加强基层法律服务的情况,得到中国法学会的高度认可。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批示:“很好”。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批示:“依托综治中心,在司法所的支持下,突出法学会群团组织的特点开展法律服务,是个好办法,效果也会凸显,希望认真推广。”
河南省法学会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于6月19日在许昌召开推进会。河南全省158个市县法学会均派人参加了会议,并实地学习了许昌市法学会在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法学会会长刘满仓告诉本社记者,河南省法学会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法学会的要求和王乐泉会长讲话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推出法律服务站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典型,带动并推动河南省法律服务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目前,由法学会主导的基层法律服务站已经在河南省多个市县实现全覆盖,部分市县还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法律服务站工作模式。法学会会员、法律服务站工作者参与普法宣传、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层法律服务站正在中原大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法学会统筹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河南省法学会推进基层法律服务站,是认识到抓基层的必要性,明白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刘满仓谈道,“要干出成绩才能有地位,才能赢得尊重和认可,这是群团工作的铁律。”
近两年来,河南省法学会从基层实际需求出发,在多地试点建立基层法律服务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3月,河南省综治办、省普法办、省法学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在8月底前全部设立法学会法律服务站。
通知要求,基层法律服务站要具有统一的外观标识、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固定的服务人员,打造运转规范、服务高效、群众认可的服务品牌和服务模式,形成覆盖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基层法律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切实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
河南省法学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法律服务站,力求让法学会会员、律师以及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工作人员和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退休政法干警、法律服务志愿者等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为基层群众解答法律问题,调解纠纷矛盾,服务中心大局。
在服务方式上,法律服务站实行常驻服务、电话服务和“互联网+”服务。同时,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下辖村(社区)公开办公电话、服务人员联系方式和网络服务方式,方便群众咨询。
法律服务站承担着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法治宣传、参与法律援助及法律顾问等工作职责。通知要求,各级综治办、普法办、法学会要强化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理念,积极统筹各方面力量,促进平台共建、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形成法律服务工作的强大合力。
河南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承先告诉本社记者,目前,全省已经建成法律服务站1256个,并且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当地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高兴,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河南省法学会将进一步推广基层法律服务站,在今年8月底前实现法律服务站全覆盖。
探索法律服务工作机制
许昌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法学会会长郑传德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许昌市法学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容,在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并逐步探索建立了“12345”工作模式。
“一键通平台服务便捷,两步走难题逐一解决,三部门聚力齐抓共管,四类人汇集各尽其能,五职能落实促进和谐,被称为许昌的‘12345’工作模式。”郑传德谈道,目前许昌全市已经形成特色鲜明、便捷高效的便民法律服务体系。
“一键通平台服务”是许昌市法学会探索引入“互联网+”模式,在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开通的法律服务平台。它由一个可以触摸感应的大屏幕和电话机组成,法律顾问团、法学专家、品牌调解员的擅长领域等个人信息在平台上都有显示,群众可通过点击大屏幕上的一键通按钮,随时与法律服务人员通话交流。
“两步走难题逐一解决”是许昌市法学会针对一些法律关系不明确、案情复杂的疑难案件制定的解决流程。第一步由各基层法律服务站(室)将受理的复杂疑难案件统一上报至各县(市、区)法学会;第二步由各县(市、区)法学会或委托许昌市法学会组织顾问律师团、法律专家进行集体会商,出具法律意见。
“三部门聚力齐抓共管”是许昌市综治办、司法局、法学会三部门凝心聚力,协同作战。三部门按照“共同领导、分工负责、强化督导、扎实推进”的工作原则推进工作,使法律服务站建设工作短时间取得明显成效。
“四类人汇集各尽其能”是许昌市法学会积极动员,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广泛吸收县(市、区)法学会理事、乡镇综治办负责人等4类人员充实到基层法律服务站工作队伍。
“五职能落实促进和谐”是法律服务站紧紧围绕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参与法律援助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等5项职责开展工作,为平安许昌、和谐许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郑传德告诉本社记者,各法律服务站运行半年来,共接受群众法律咨询近2万人次,协助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8000多宗,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60余件,许昌市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刑事案件发案量下降29%,为平安许昌、和谐许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律服务站遍地开花
在河南省全面推进基层法律服务站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多地法学会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发展出了多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需要的法律服务站工作模式。
新乡市法学会大力推进法律服务站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一些县(区)由政府出资对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围绕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等工作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已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新乡市全市11个县(市、区)的127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了基层法律服务站,建立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168支,人员突破万人,已接受法律咨询、接访解答群众问题万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万件。
汝州市法学会把法律服务站工作纳入考核,实现了20个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高标准全覆盖。汝州市不仅将基层政法部门和乡镇顾问律师全部纳入服务站统一管理使用,将律师分配到村,实现一村一顾问律师,还与各级政法部门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
为强化考核,汝州市把法律服务站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综治和平安建设目标考核内容,还将法律服务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信访稳定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当月工作经费挂钩。
林州市法学会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建立工作人员奖励补贴制度,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构建起村、镇、市三级联动、网上网下一体并行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同时,林州市法学会还创建了多个行业法律服务站,建筑业法律服务站重点解决农民工讨薪、工伤事故赔偿、建筑安装纠纷等热点、难点问题;企业法律服务站着力解决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生产安全纠纷等问题;旅游业法律服务站打击各种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树立了林州旅游的良好形象。
武陟县15个乡镇(街道)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武陟县法学会法律服务站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在产业集聚区成立企业法律服务中心,直接和企业结对帮扶,帮助企业把控经营风险、解决法律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积极联合信访部门,共同对辖区内信访缠案、难案、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开展化解工作,选派法律服务人员参加乡镇信访案件研判会、听证会、评议会,从法律的角度客观分析问题,促使信访人息诉罢访。法律服务站还和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联动机制,主动帮助基层困难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用法成本,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民权县法学会已在全县17个乡镇、2个办事处、529个行政村的综治中心设立了法律服务站,积极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通过调动律师会员参与法律服务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有32名执业律师分别被聘请为乡镇(街道)法律顾问和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律师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开,平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提供服务。
民权县法学会与民权县司法局定期召集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座谈,总结经验做法,研究分析薄弱环节,安排部署工作,确保律师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站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民权县法学会还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对法律服务站律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律师,年终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并予以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直接解聘,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来源:河南省法学会)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