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省法学会港澳台法学研究会在广州市中南公证处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合作机制研究”课题报告会。参与此次课题报告会议的专家学者有省法学会港澳台法学研究会会长蔡镇顺、副会长吕群蓉、常务理事朱玛,广州市中南公证处主任崔栋,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博士后蔡川子,以及课题组成员、研究会秘书处人员。省法学会研究部主任郑桂琼出席此次会议。
报告会现场
课题负责人朱玛博士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作了简要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法治的支撑,本次课题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为切入视角,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进行剖析解读。依据《纲要》,从中抽象出本次课题研究的框架脉络,分别从立法、司法、知识产权、金融监管、法治文化发展协同的角度对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问题进行细分研究。
蔡镇顺会长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认可,结合目前港澳台司法领域的合作现状,对三大法域的立法协同困难进行客观归因;对课题所涉及的金融监管协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明确指出三地金融体系之间的区别以及差距;特别针对文化协同方面,以司法权和教育权为论述视角,在具体实践层面提出了软文化先行,司法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分析探讨了澳门与香港地区的社会差异、文化差异,对课题的后续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细分化、深入化、避免过于泛化的三方面意见。
郑桂琼主任对本次报告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省法学会港澳台法学研究会发挥平台优势,继续牵头、并承接多方面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研究课题。本次课题可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大湾区法治建设提供示范蓝本,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国家湾区经济建设在法律层面积极建言献策。
吕群蓉副会长结合《纲要》中提到的人才平台建设,专门针对法治文化协同的必要性展开论述。特别强调了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民族及国家的认同,提出法治文化的协同不仅仅体现在高端人才的理念互认、共识互通,更重要的是基层人民对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以及法治思维的高度协同。
崔栋主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充满信心,并从公证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公证悬赏抽象规则、粤港澳三地公证合作的广阔前景等角度,进一步在大湾区法律服务合作的细分领域提出了协同合作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蔡川子博士针对课题研究报告中设计的知识产权协同问题,从数据分析入手,建议可以在探讨知识产权协同时,要注意三地创新发展政策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加强三地知识产权的差异化背景研究,并关注专利的转化率及转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为后续的知产协作打下良好发展基础。
在国家以及广东省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全面激发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召唤。广东省内各个自贸区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及法治的保障。本次《“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合作机制研究”》课题报告会,专家学者针对法治协同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合作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会议圆满结束。
(省法学会港澳台法学研究会供稿)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