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义诊” 整合资源开方“治病”
广州中立法律服务社海珠区服务站群众满意率达百分之百
广州市中立法律服务社海珠区服务站(以下简称海珠区服务站)是广州市海珠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于2017年9月创办的公益法律服务机构,不设门槛、免费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指引。海珠区服务站作为广州市法学会系统首个挂牌成立的区级服务站,运行三年多来成效显著,共接受来访咨询1664人次,解答咨询1310宗,满意率达100%,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由于成绩突出,海珠区服务站已成为广东省示范点并获评广州市2018、2019年度优秀法律服务站,被誉为群众家门口的“法律诊所”。
群众对海珠区服务站点赞,有关部门也多次到服务站调研并肯定其做法。这家“法律诊所”到底有什么独家秘方?近日,本社记者走进海珠区服务站进行了深入采访。
高起点运作推广品牌“诊所”
中立法律服务社作为广东省法学会打造的去行政化、纯公益性质的法律服务品牌,服务标准要求达到中立、免费、专业化,2016年以后逐步在全省各级法学会推开,目的就是利用法学会的优质法学资源和群团身份,以“第三方”的立场引导群众和企业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取得当事各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海珠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胡迈向记者表示,上级部门有精神,基层民众有需求,在中立法律服务社的经验探索下,海珠区服务站应运而生,其主要特色就是率先做到实体化运作,实现“五个有”,即有牌子、有服务窗口、有服务设备、有服务人员、有服务台账。
为了规范管理,海珠区服务站制定了详细的服务流程,其中有“两不受理”:代写法律文书不受理、要求推荐律所或律师不受理,为日常业务划定红线,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
海珠区服务站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品牌推广,“开业”一年后就从服务案例中精选出40多个,汇编成《身边的法律故事》,并印制3000册免费发放给咨询群众。案例汇编取材鲜活真实,每一个案件均有案情回顾、法律分析、救济途径指引、思考与启示,内容涵盖了劳动争议、婚姻继承、物权、债权、刑事、民事侵权等,既是对海珠区服务站一年工作成效的总结,也是对外宣传的普法读物。
家住海珠区的李女士家境一般,公婆去世后留下位于城中村的90多平方米房产,城中村改造后该房产估值在千万元以上。但该房产早在20年前就被转到李女士大伯(丈夫的大哥)名下,大伯去世后,房子留给了他的女儿。李女士丈夫兄弟四人只有一人在世,她认为当初是大伯冒充三个弟弟的签名,把房产转移的。因此,在城中村旧改拆迁启动后,李女士多次找到侄女要求分割这套房产,侄女口头承诺却从未有行动,两家人为此事多次吵闹。争执不下时,李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海珠区服务站寻求帮助。服务站的值班志愿者为她做了法律关系分析,并给出救济途径指引。李女士告诉记者:“我来服务站三次,每一次都有专家指导。这里的人很好,很有耐心,我现在知道这个事吵架是没用的,要用法律。”
海珠区服务站分别于2018年、2019年参与了“海珠法治汇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海珠执法进行时”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传播活动,为执法、司法、社会基层治理提供专家观点。两场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数168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品牌传播效应。
高标准挑选专家坐堂“义诊”
海珠区服务站成立三年多,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绩,除了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还与高素质负责任的志愿者队伍分不开。
服务站的运行参照广州市中立法律服务社的模式,由一批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律师和“四老”人员,即退休的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和其他政法系统老干部组成志愿者队伍,实行每天1人值班制,即每个工作日由1位执业律师或1位退休政法干部值班,每位志愿者都是热心公益的人士。
负责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的海珠区委政法委表示,服务站里目前录入专家志愿者90名,包括退休“四老”专家15人,执业律师75人。按标准选中的专家志愿者虽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已是佼佼者,但是来到这里还是要经过考核培训才可以上岗。除了专业知识,性格、态度、业界口碑也是考核标准。“在这里,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没有门槛,但是对于专家志愿者有门槛。”
但是,即使没有报酬又有门槛,服务站还是吸引了一大批专家来当“义工”。区人民法院退休老法官苏国霞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前在法院当了32年法官,有着丰富的调解办案经验,她退休后就立即主动要求来服务站当志愿者。
像苏国霞这样的党员专家志愿者在团队中比例达到31%.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服务站设立了党员服务岗,召开党员专家志愿者座谈会,鼓励党员专家志愿者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区内绝大多数法律服务机构停摆的情况下,海珠区服务站党员专家志愿者于3月23日率先复业对外服务,参与解决了多起涉疫情矛盾纠纷。
高效能整合资源开方“治病”
海珠区拥有中大布匹市场、江南西等商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商事主体众多。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造成影响,因疫情防控需要,有的房屋、商铺等所在区域被管制、封锁,餐饮、娱乐、美容、健身等行业被迫暂停营业,企业因生产经营受影响而不愿或无力支付工资,引发了大量劳动合同纠纷。如果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并引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复工复产及社会和谐稳定。
2020年4月初,外来务工人员许某等四人到海珠区服务站咨询劳动合同纠纷问题。据许某讲述,他们入职海珠区一家注册企业,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但企业支付工资时间不定,且都是用私人账户向企业员工支付工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拖欠工资两个月,疫情发生后,企业又出现停工停产等情况,工资更是分文未付。其间劳资双方因工资支付问题发生争执。
苏国霞接待了许某等4人,在了解产生矛盾纠纷的起因及诉求后,她认为,疫情发生前,该企业应向员工依劳动合同约定发放工资,逾期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无法经营的情况下,是否仍需向员工支付工资。
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苏国霞敏锐地感觉到,必须有效引导几名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劳资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员工的合法权益受损,注册企业的复工复产也将受到影响,造成社会不稳定。为顺利解决矛盾纠纷,苏国霞找到企业老板和员工代表,向当事人分析法律关系,详细解读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规定及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让劳资双方权衡利弊,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和方案。通过说理释法,让当事双方明白,在疫情影响下,既要依据法律规定,也要根据疫情的特殊情况,做到情理法交融,共度时艰。最终当事双方采纳了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建议,到街道调解中心签订了调解协议。许某等4人对这次咨询表示非常满意。
为了进一步探索服务站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解决群众涉法涉诉涉访案件“最后一公里”问题,海珠区法学会联合区司法局,建立了人民调解与中立法律服务社衔接机制,为愿意调解的双方当事人建立快速高效的绿色通道,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推动矛盾化解闭环衔接。
此外,海珠服务站有效收集了大量关于物业管理、劳资纠纷、网络诈骗等方面的社情民意,与司法、行政、街道等部门进行沟通反馈,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高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