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至22日,首届五省一市社会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行。会议由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5个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及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法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深入探讨了社会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司法工作者共100余人参会。
开幕式由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岑峨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张惠虹、江苏省代表李友根教授、广东省代表周贤日教授、浙江省代表凌林调研员、山东省代表杨士林教授、福建省代表汤黎虹教授、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基雄分别作了致辞。
会议主要围绕7个专题进行了研讨:1.社会法的基础理论研究;2.《劳动合同法》修改中的热点问题;3.社会保险制度调整中的热点问题;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5.国家降成本政策下企业人力成本管控;6.互联网时代劳动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7.劳动力市场机制完善中的政府定位。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在“社会法域与社会权力的理论对话”单元研讨中,济南大学杨士林教授以德国法为观察视角阐述了社会法的内涵及体系,认为以劳动契约为基础的劳动法不宜纳入社会法的范围。福州大学汤黎虹教授认为社会法的本质是提升职业岗位能力,社会法的体系就是权利量化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包括社会研究制度,社会促进制度等。淄川区人民法院陆通法官基于实践经验,反映实际操作中法院和仲裁否认劳动关系、否认工作年限、否认工作数额的现状,提出了突破传统争议解决思维,扩大共治立法思路,制定劳动保障程序等建议。
在“劳动力市场机制完善中的政府定位”单元研讨中,华南师范大学周贤日教授认为: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社会救助权等都不是纯粹的公权或私权,不是为了国家或私人利益,而是以公益为目的,其主体应该是社会。故只能从社会权视角考察社会法的法域,才能得出更好的调整方法,达到制度的平衡。华东师范大学董保华教授论分别从社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定位、社会权力实践的历史考察、国家权力的历史反思三个角度分析是将国家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去、还是将其从笼子里放出来等观点。
会议还就其他专题分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学术氛围深厚、激烈。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了学术研究成果。
最后,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法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董保华作了总结发言。他提出在承认对社会法理论的公私划分的基础上,要加以研究公私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我囯在鼓励公益举报时要注意我国缺乏忠实义务的传统,和媒体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实上采取区别对待的现状。他还就法律逻辑提出三种思考:思维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认为在考虑法律问题时,可能历史逻辑是第一位,现实逻辑第二位,第三才是思维逻辑。
下一届五省一市社会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将在江苏召开,南京大学李友根教授代表江苏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邀请发言。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