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促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中非合作法律环境,为中非产能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中国法学会于2016年5月29日至6月12日在北京、广州举办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第三期研修班。其中广州段于6月5日至12日由广东省法学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研修班有来自来埃及、南非、坦桑尼亚以及非盟等12个非洲国家及区域组织的政府官员、仲裁员、律师等共有21位学员。学员在广州段的学习中,学习了中国的仲裁制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等多门课程,还拜会了深圳国际仲裁院、华为集团和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走访了广州的非洲人社区,参观了广州塔、陈家祠、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等景点。在广东省法学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积极承办下,在广州段的各项培训任务相继完成,并于6月11日成功举办了结业典礼。
为让非洲学员实地了解了我省企业的发展情况,6月7日,研修班专程到深圳市拜会深圳国际仲裁院、华为集团和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并分别就中非仲裁合作、中国创新科技产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现状及展望等专题进行座谈,探讨交流国际仲裁与民营企业投资非洲等热点问题。
研修班拜会企业
2016年6月8日上午,省法学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法学会“走出去”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等联合承办的“走进非洲”投资非洲高端法律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参加论坛的除本期研修班学者外,还有来自广东国际华商会、碧桂园集团等商会、民营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高校的70多名代表参加。来自非洲的六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有关保障与促进外国投资的基本法律制度及其特色措施。如来自尼日利亚的代表介绍了该国“一站式”的高效投资管理服务模式及其汇兑自由。坦桑尼亚的代表则强调了外国投资者遵守该国法律的重要性。纳米比亚的代表分析了该国采矿业本地化要求及其高税率制度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来自南非的代表强调在南非的外国投资均可以得到南非宪法及相应国际条约的强有力保护。来自赞比亚卡的代表介绍了该国优惠的土地租赁政策,并建议通过仲裁机制解决相应的投资争议。肯尼亚的代表分析了该国外资政策从国有化到私有化的转化过程,说明外国投资在该国可以得到高度保障。
“走进非洲”投资非洲高端法律论坛
来自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黄文先生介绍了中非仲裁合作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对投资非洲的中国投资者提出了非常中恳的建议:应充分利用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充分了解、掌握和尊重东道国当地法律,特别是其中有关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忌用中国式思维模式处理在非投资问题;充分了解和评估当地的执法状况,而不应仅限于纸面的法律文本;尽可能地寻找中国驻当地领使馆及相应行业组织的帮助等。来自碧桂园集团、欧莱雅集团等企业的代表们就其投资非洲遇到的困难问题踊跃提问,外籍嘉宾均予热情解答,论坛会议气氛活跃,互动良好,实现了预期目的。
6月11日下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了结业典礼。结业典礼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胡充寒教授主持,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广东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瑞光、以及尼日利亚驻穗副总领事Shuaibu Adamu Onoze等出席并分别作了致辞。
研修班结业典礼
张鸣起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研修班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影响力逐步扩大,意义深远。经过两年的发展,研修班授课内容不断充实,活动形式愈加新颖,互动交流显著增加,逐渐在国内及非洲法学法律界形成了品牌效应。今后还将根据非洲不同的区域、国别,投资贸易的领域、法律风险等开展更加务实、细化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继续为中非法学法律界与企业界对接打造高质量平台。陈瑞光同志在致辞中表示,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省份之一,历史上就与非洲有着良好的人员往来和贸易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与非洲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在中国新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广东在中国与非洲的交流合作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非洲商人远道而来,出入广州口岸,对广州外贸经济、文化多样性以及包容性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新变化。
5名非洲学员代表在结业典礼上作了发言,他们表示,非常感谢中国法学会搭建了此交流平台,为他们能够到中国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此次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建设的情况,体验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感受了中国人的热情友善,还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变化,此次学习将成为他们人生美好的记忆,回国后将向家人及朋友讲述中国故事。并表示此次研修班并未结束,只是中非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研修班结业合影
中国法学会还在广东省成立了中国-非洲法律研究中心(广州分中心)、中国-非洲法律培训基地(广州分部),建立了长效机制,为促进广东与非洲的法律合作与学术交流等搭建了平台。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