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民主与法制时报》刊登《广东省法学会打造品牌凝聚合力》文章
2015年,广东省法学会围绕中心,立足广东,联系实际,主动作为,从最可为的领域着手,虚实结合、虚功实作,卓有成效地组织广东省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法学理论研究、法学学术交流、法律实践调研、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工作又上新水平。
打造“六个品牌”
广东省法学会积极打造广东中立法律服务社、法学研究、立法评估、南粤法治报告会、“以法兴企”文化沙龙、粤港澳台法学研究等“六个品牌”。
在法学理论研究方面,《法治社会》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公开发行,为广东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平台。广东省法学会与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共建的“立法社会参与评估中心”平台运作良好并获好评,立法评估工作得到广东省人大的充分肯定与赞扬。2015年,“南粤法治报告会”常态化,全年共举办13场由著名法学法律专家担任主讲人的报告会,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在公共法律服务方面,“中立法律服务社”成效初现,2015年全年接待解答法律咨询案件414件、419人次,其中信访案件225件,涉法涉诉案件73件,充分显示了法学会“第三方”的作用。在企业法律服务方面,“以法兴企”文化沙龙初步探索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在对外法学法律交流与合作方面,台湾法学部门加入“粤港澳法学论坛”,该论坛发展为“粤港澳台四地法学论坛”。
凝聚“法治广东合力”
广东省法学会将2015年定为县区法学会建设年,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成立县(市、区)法学会105个,88.2%的县区已经成立法学会,其中18个地级市的县(市、区)全部成立法学会。广东省县级法学会按“四有一调整”(有牌子、有班子、有经费、有活动,调整编制)的要求,基本完成组建任务。
为充分凝聚广东法学法律研究力量,广东省法学会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分别设立法治研究基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在全国法学法律研究领域凸显广东特色,广东省法学会撰写《东江流域水资源的法治保障》和《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珠海模式》,并在全国“生态环境法制保障”制度创新征文活动中,获评为全国“生态环境法制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进一步彰显了广东在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方面的成就。
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少春对省法学会2015年工作表示肯定:“广东省法学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广东省工作大局,开拓思路,勇于创新,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带领广东省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工作创新亮点纷呈,工作成效显著。希望广东省法学会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法学界、法律界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适应新形势,努力在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律人才等方面取得新进步,为广东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法学会会长梁伟发在回顾省法学会2015年工作时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召开,尤其是四中全会的《决定》的制订,为广东省各级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迎来了又一春天,是广东省法学会工作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好机遇。广东省法学会大胆协调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善于借力有关部门的资源,促进形成携手共建‘法治广东’的合力。2016年,广东省法学会除了继续完善和提升‘六个平台、四个研究中心’水平,继续抓好市、县法学会有效开展活动外,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省、市、县三级法学会干部的培训工作;二是法学会工作规范和考核方案的制订和试行。”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主办:广东省法学会协办:南方新闻网